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3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轉念道場《四分律》、臨壇大德等,釋門三學以心印相 傳,無上菩提以戒法為根本。道場畢日,即宜赴大安 國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至二月八日,敕檢校道場 大德曇邃《飛錫》等道場,定取十日散設齋外,各賜絹 帛。其十四人律師,並令赴安國寺修疏,程才品用,各 得其宜。眾推如淨慧徹同筆削潤色,圓照筆受,正字 寶意,纂文僉定,超儕筆受。其崇叡已下九人,證義共 議篇題云「《敕僉定四分律疏》卷第一」,京城臨壇大德 某等奉詔定,以此為題也。照為首唱,諸公和之。其間 厥義非長,若農夫之去草;其義合理,猶海客之采珠。 可謂名解毗尼,不看他面。俄屬德宗即位,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畢。六月望,敕圓照依國子學《大曆》新 定字樣,抄寫進本。至十二月十二日,送祠部,進新僉 定疏十卷,仍乞新舊兩疏,許以並行,從學者所好。敕 宜依照,務其搜集,專彼研尋。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 師傳》十卷,集《景雲、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肅宗、代 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傳 法高僧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兩寺上座乘如集》三 卷,《僉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續古今翻 譯圖紀》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音義》二卷,《三 教法王存沒年代本記》三卷。《上卷明佛中道下儒也。 翻經大德翰林待詔光宅寺利言集》二卷,《再修釋迦 佛法王本記》一卷,《佛現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覺記》 一卷,《判方等道場欲受近圓沙彌懺悔滅罪辯瑞相 記》一卷,《五部律翻譯年代傳授人記》一卷,《莊嚴寺佛 牙寶塔記》三卷,《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傳法三學 大德碑記集》十五卷,《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 記》二卷,《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貞元 續開元釋教錄》三卷,照自序云:「伏以開元十八年歲 在庚午,沙門智昇修撰《釋教錄》,洎乎甲戌,經六十五 年。中間三藏翻經藏內並無收管,恐年代浸遠,人疑 偽經。又先聖大曆七年許編入制,文猶在時帝敕宜 依。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經而施用焉。」照於律道,頗 有功多,肅代二朝,尢為傑立。累朝應奉賜紫,充臨壇 兩街十望。大德內供奉,檢校鴻臚少卿,食封一百戶, 後終於別院,春秋八十二,法臘五十八云。

自在附一缽和尚 南印

按《宋高僧傳》:「自在俗姓李,吳興人也。生有奇瑞,稍長, 坐則跏趺,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於新定登 戒及諸方參學。從南康道一禪師法席,懸解真宗。逸 蹤流輩,道譽孔昭。行止優游,多隱山谷,四方禪侶,叢 萃其門。元和中,居洛下香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之 交。所遊必好古,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龍門山,得」 後魏三藏翻經處;王屋山得稠禪師解虎鬥處。此山 飲甘泉,改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師馬跑泉,居無戀 著。所著《三傷歌》,辭理俱美,警發迷蒙,有益於代。一缽 和尚者,歌詞葉理,激勸憂思之深,然文體涉里巷,豈 如《三傷》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者, 吾願往。中終老。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泉。」迴報在行。 至葉縣,道俗所留,往隋州開元寺示滅,年八十一,則 長慶元年也。次成都府元和聖壽寺釋南印,姓張氏, 明悟之性,受益無厭。得《曹溪》深旨,無以為證。見淨眾 寺會師,所謂「落機之錦,濯以增妍;銜燭之龍,行而破 暗。」印自江陵入蜀,於蜀江之南壖,薙草結茆,眾皆歸 仰,漸成佛宇,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劉闢之後, 改此寺為「元和聖壽」,初名寶應也。印化緣將畢,於長 慶初示疾入滅,營塔葬於寺中。會昌中毀塔。大中復 於江北寶應舊基上創此寺,還名聖壽。印弟子傳嗣 有義俛,復興禪法焉。

無業

按《宋高僧傳》:「無業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 忽聞空中言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誕生之夕,異光 滿室。及至成童,不為戲弄,行必直視,坐即跏趺。商於 緇徒見皆驚歎:此無上法器,速令出家。紹隆三寶,年 至九歲,啟白父母,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乃授 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五行俱下,一誦無」 遺。年十二,得從剃落。凡參講肆,聊聞即解。同學有所 未曉,隨為剖析,皆造元關。至年二十,受具足戒於襄 州幽律師。其四分律疏,一夏肄習,便能敷演,兼為僧 眾講《涅槃經》。法筵長開,冬夏無倦,可謂生肇不泯,琳 遠復興。後聞洪州大寂,禪門之上首,特往瞻禮。業身 逾六尺,屹若山立,顧必凝睇,聲侔洪鐘。大寂一見異 之,笑而言曰:「巍巍佛堂,其中無佛。」業於是禮跪而言 曰:「至如三乘文學,粗窮其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 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別物。更無不了時, 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不離眾 生,豈別更有佛?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業言下豁然 開悟,涕淚悲泣,向大寂曰:「本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 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 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 切法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經》云:『諸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