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3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狎諠譁。邈矣出塵,故難留滯。年二十八,若瘦鴈之出 籠。投師習學,依隨隸同德寺。及精律藏,解一字以無 疑。聞有禪宗,思千里而請決。舉領整裘,開扃見路。辭 飛筆健,思若湧泉。因隨師遊方,訪祖師之遺跡,得會」 師付授心印。會先語諸徒曰:「吾之付法。無有名字。」因 號無名也。自此志歷四方。周遊五嶽羅浮廬阜雙峰。 「公、罏嶺、牛頭、剡溪、若耶、天台、四明,罔不詢問。風格 高遠,神操朗澈。博識者睹貌便伏,僻見者發言必摧。」 時德宗方納鮮于叔明、令狐峘料簡僧尼事,時名有 表,直諫並停。尋時鮮于叔明、令狐峘等流南海百姓, 至貞元六年,往遊五臺,居無定所。九年十二月十二 日,於佛光寺先食訖,儼然坐化。春秋七十二,臘四十。 三。十一年闍維獲舍利一升。澤潞節度使李抱真建 塔於佛光寺。貞元六年庚午歲也。或云名著疏解《彌 陀經》焉。

智常

按《宋高僧傳》:智常者,挺拔出倫,操履清約。遍參知識, 影附南泉,同遊大寂之門,乃見江西之道。元和中,駐 錫廬山歸宗淨院,其徒響應,其法風行。無何,白樂天 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續以李渤員外元和六年隱 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穎排之,出為虔州刺史南康。 曾未卒歲,遷江州刺史。渤洽聞多識,百家之書無不 該綜,號李萬卷矣。到郡,喜與白樂天相遇,因言潯陽 廬阜山水之最,人物賢哲隱淪,論惠遠遺跡,遂述歸 宗禪師善談禪要,李曰:「朝廷金牓,早晚有嗜菜阿師 名目?」白曰:「若然,則未識食菜阿師歟?」白彊勸遊二林, 意同見常耳。及到歸宗,李問曰:「教中有言,須彌納芥 子,芥子納須彌,如何芥子納得須彌?」常曰:「人言博士 學覽萬卷書籍,還是否耶?」李曰:「沗此虛名。」常曰:「摩踵 至頂,只若干尺身,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無言,再 思稱歎。續有東林寺僧神建,講諸經論,問觸目菩提, 常略提舉。神建不體,乃發狀訟,常示惡境界。時李判 區分,甚聞詣理。常有異相,目耀重瞳,遂將藥熏,手恆 磨錯,不覺目眥俱紅,號《赤眼歸宗》矣。

楚南

按《宋高僧傳》:「楚,南閩人也。俗姓張氏。爰在髫齡,冥然 跪於父母前,訴志出家,投開元寺曇藹師而受訓焉。 當授經法,目所經睹,輒誦於口。執巾侍盥,灑掃應對, 頗能謹愿。迨乎冠歲,乃落髮焉。」詣五臺登戒,就趙郡 學相部律,往上都學《淨名經》,一律一經,略通宗旨,則 知頓機,不甘為漸教縛。遂往芙蓉山,根性未發。謁黃 蘗山禪師,問答雖多,機宜頓了。倏值武宗廢,教南遂 深竄林谷。大中興教出,遇昇平相裴公休出撫宛陵, 請黃蘗出山南隨侍。由此便詣姑蘇報恩寺,專行禪 定,足不踰閾,僅二十餘載。乾符四年,蘇州太守周慎 嗣嚮風,請住寶林院,又請居支硎山。至五年,昌化縣 令徐正元與紫溪戍將饒京同召住千頃慈雲院,訓 示禪徒之外,唯儼然在定,逾月或浹旬。光啟三年,前 兩浙武肅王錢氏請下山供施。昭宗聞其道化,賜其 鹿胎衣五事,別賚紫衣。文德六年二月,忽雙虹貫堂 室,二鹿蹶然入寺,法堂梁折。至五月辭眾後,於禪床 垂兩足,伸二臂於膝,奄然而卒。春秋七十,僧臘五十 六。遷塔於院西隅。大順二年壬子歲二月,宣州孫儒 寇錢唐之封,略兵士發塔,見南全身不敗,爪髮俱長, 悔罪而去。南公平昔著《般若經品頌偈》一卷,《破邪論》 一卷,以枝梧異宗,外敵見貴於時也。

元泰

按《宋高僧傳》:「元泰者,不知何許人也。性操方正,言不 浪施,心靜之情,義而後動。所居蘭若,在衡山之東,號 七寶臺。不衣蠶縷,時謂泰布衲。從見德山禪師,豁如 自適,誓不立門徒,逍遙求志,而於詞筆若有神助。四 方後進,巡禮相見,皆用平懷之禮。嘗以衡山之陽,多 被山民莫傜輩斬木燒山,損害滋甚,泰作《畬山謠》,遠」 邇傳播,達於九重。敕責衡州太守,禁止。嶽中蘭若由 是得存,不為延燎,泰之力也。終年六十五。臨逝說偈 曰:「不用剃頭,不須澡浴。一堆猛炎,千足萬足。」偈終,垂 一足而逝。闍維,收舍利袝堅固大師塔左,營小浮圖 焉。又為《象骨偈》、諸禪祖塔銘、歌頌等,好事者編聚成 集,而行於代焉。

元暢

按《宋高僧傳》:「元暢,字申之,俗姓陳氏,宣城人也。暢爰 在弱齡,便持異操,戲則聚沙為塔,摘葉為香。年九歲 於涇邑水西寺依清逸上人教授經法。年十九削髮。 二十歲往福州兜率戒壇,受具足戒。聽掇律科,深得 宗旨。新繒細縷一染,色佳,而往越中求聞異說。仰京 室西明寺有宣律師舊院,多藏毗尼教跡,因栖惠正」 律師法席。自入京華,漸萌頭角,受京城三學大德,益 廣見聞。方事講談,遽鍾堙厄,則會昌廢教矣。時京城 法侶,頗甚徬徨。兩街僧錄靈冥辯章同推暢為首,上 表論諫。遂著《歷代帝王錄》,奏而弗聽。由是例從俗服, 寧弛道情,龍蛇伏蟄而待時,玉石同焚而莫救。迨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