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3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數人。崇福寺辯才大師從式最為高足。於天祐二年, 李氏奄有河東,武皇帝請居大安寺淨土院,四事供 養,專覽藏教。修鍊上生業,設無遮大齋,前後五會。塵 嘗以身飼狼虎,入山谷中,其獸近嗅而奔走。又於林 薄裸體以啖蚊。乃遊仙巖嶽寺,養道棲神,復看《大 藏經》。帀設齋,然一指,伸其報慶。彼寺有聖觀音菩薩 像,長燭七燈,香華供獻。後被諸生就請,下山城內傳 揚《大論》,四序無輟。逐月設沐浴,臨河就沼,投飼水族, 以己噠嚫,旋贖羽毛。沈潛高明,以遂生性。或施牢獄 人食,或賑惠貧乏,或捐旛蓋於淨明、金藏二塔。後唐 長興二年,眾請於大安國寺後建三學院一所,供待 四方聽眾。時又講《華嚴新經》,傳授於崇福寺繼暉法 師。由是三年不出院門,一字一禮《華嚴經》,一遍字字 禮《大佛名經》,共一百二十卷。復煉一指,前後計然五 指。時晉高祖潛躍晉陽,最多欽重。洎乎龍飛塵每入 洛京朝覲,必延內殿從容,錫賚頗豐。帝賜紫服并懿 號固讓。方俞塵聞鳳翔府法門寺有佛中指骨節真 身,乃辭帝往歧陽瞻禮,睹其希奇,又然一指。塵之雙 手唯存二指耳。續於天柱寺就楚倫法師學《俱舍論》, 方經數日,微有疾生,至七月二十七日辰時枕肱而 逝,俗年六十三,臘四十四。平常唯衣大布,不蓄盈長, 六時禮佛,未曾少缺。隴坻之間聞其示滅,黑白二眾 具威儀送焚之,得舍利數百粒。弟子以靈骨歸於太 原。晉祖敕葬於晉水之西山,小塔至今存焉。

道育

按《宋高僧傳》:「道育,新羅國人也。本國姓氏,未所詳練。 自唐景福壬子歲來遊於天台,遲迴而挂錫於平田 寺眾堂中,慈愛接物,然終不捨島夷言音,恆持一缽 受食,食訖,略經行而常坐,脅不著席。日中灑掃殿廊, 料理常住,得殘羨之食,雖色惡氣變,收貯於器,齋時 自食,與僧供湢浴煎茶,遇薪木中蠢蠢乃置之遠地。」 護生偏切。所服皆大布納。其重難荷。每至夏首秋末 日昳。乃裸露胸背䏶腨。云飼蚊蚋。蛭雜色,蟲螫齧, 至於血流於地。如是行之,四十餘載,未嘗少廢。凡對 晤賓客,止云「伊伊」二字,殊不通華語,然其會認人意 且無差。脫頂髮垂白,眉亦龐焉。身出紺赤色舍利,有 如珠顆。人或求之,隨意皆獲。至晉天福三年戊戌歲 十月十日,終於僧堂中,揣其年八十餘耳。寺僧舁上 山後焚之,灰中得舍利不可勝數。或有得巨骨者。後 唐清泰二年,曾遊石梁迴,與育同宿堂內。時春煦,亦 燒榾柮柴以自熏灼,口中嘮嘮,通夜不輟。或云:凡供 養羅漢大齋日,育則不食。人或見迎羅漢時,問:「何不 去殿內受供?」口云:「伊伊去。」或云:飼蟲時,見群虎嗅之, 盤桓而去矣。

景超

按《宋高僧傳》:「景超,不知何許人也。素持戒範,若護浮 囊。性惟矢直,言不面從。及乎遊方役足,選勝棲身。至 於廬峰,便有息行之意。惟誦《法華》,鞠為恆務。九江之 人,且多景仰。嘗禮《華嚴經》,一字拜之,計已二遍,乃燒 一指,為燈供養,慶禮經周矣。次禮《法華經》同前。身膚 內隱隱出舍利,磊落圓瑩。或有求者,坐席行地,拾之」 無筭。天福中。卒於庵中。今墳塔在乎廬阜。遊者致禮 嗟歎而已。

志通

按《宋高僧傳志》:通俗姓張氏,右扶風著姓家之子也。 早知遺世,克務淨門,選禮名師,登於上品,諸方講肆, 遍略留心。後唐之季,兵革相尋,自此駕已東巡,薄遊 洛下,遇嚩日囉三藏,行瑜伽教法,通禮事之,乃欲陟 天台羅浮,遂辭。三藏曰:「吾比求飜譯,屬中原多事,子 議南征,奈何,路梗何?」通曰:「泛天壍其如我何?」三藏曰: 「苟去吳會間,可付之梵夾,或緣會傳譯。」通曰:「已聞命 矣。」以天福四年己亥歲,天王錫命於吳越,遂附海艦 達浙中。時文穆王錢氏,奉朝廷之故,具威儀樂部,迎 通入府庭,供養於真身塔寺安置,施賚豐腆。通請往 天台山,由是登赤城,陟華頂。既而於智者道場挂錫, 因覽西方淨土靈瑞傳變,行迴心願生彼土,生常不 背西坐。山中有招手石者,昔智顗夢其石上有僧臨 海上,舉手相招召之狀。顗入天台,見其僧名定光,耳 輪聳上過頂,亦不測之神僧也。及相見,乃問顗曰:「還 記得相招致否?」顗曰:「唯此石峻峙,顧下無地,通登此 投身,願速生淨土。」奮軀而墮一大樹中,枝軟榦柔,若 有人扶接焉,殊無少損。乃再叩榼投之,落於巖下,蒙 茸草上,微有少傷,遲久蘇矣。眾僧謂為豺虎所啖,及 見其猶殗殜然,舁就本道場。初通去不白,眾遂分人 各路尋覓,至螺溪民村,有巫者言事多驗,或就問焉, 神曰:「伊僧在西南方,現有金鎧神扶衛不死。我到彼, 神氣盡矣,固難近也。」皆符協神言。後往越州法華山, 默修淨業。將欲化去。所止房地生白色物。如傅粉焉。 未幾坐禪床而終。遷座闍維。有五色煙覆於頂上。法 華川中咸聞異香焉。

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