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3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亡名

按《宋高僧傳》:「亡名,不知何許人也。觀方問道,不憚艱 辛,勝境名山,必約巡訪。天福中,至襄州禪院挂錫,與 一僧循良守法,同九旬禁足。其人庠序,言多詭激,稱 名曰法本。朝昏共處,心雅相契,若久要之法屬焉。」法 本云:「出家習學,即在鄴都西山竹林寺。寺前有石柱, 他日有暇,必請相訪。後亡名追念前約,因往尋問。洎」 至山下村中,投一蘭若止宿。問彼僧曰:「此去竹林寺 近遠?」僧乃遙指孤峰之側曰:「彼處是也。古老相傳,昔 聖賢所居之地,今但有名存耳。故無精廬淨舍,立佛 安僧之所也。」僧疑之,詰旦而往。既睹竹叢,叢中果有 石柱,茫然不知其涯涘。僧憶法本臨別之言,但扣其 柱,即見其人。遂以小杖擊柱數聲,乃覺風雲四起,咫 尺莫窺。俄爾豁開樓臺,對聳身在山門之下。逡巡,法 本自內而出,見之甚喜,問南中之舊事,說襄鄧之土 風。乃引度重門,升祕殿,領參尊宿,若綱任焉。顧問再 三,法本曰:「早年襄陽,同時禁足,曾期相訪,故及山門 也。」尊宿曰:「善可飯後請出,在此無座言,無凡僧之位 次也。」食畢,法本送至山門相別。既而天地昏暗,不知 所向。頃之,宛在竹叢石柱之側,餘並莫睹。其僧出述 其事,罔知伊僧所終焉。

師會

按《宋高僧傳》,「師會,俗姓巨,漢荊州刺史武之後。祖徙 家北燕,遂為薊門人也。考諱知古,母趙氏,會童孩出 俗,禮薊州溫泉院道丕為師匠焉。業成年滿,受具於 金臺寶剎寺壇。梁開平中,萍梗任飄於河朔,杯盂隨 步於江淮。乃抵漢南,遇觀音院巖俊,班荊話道,抵掌 論心。且曰:『子還聞投子山有大同禪師已否』?」曰:「聞而 未見。」曰:「宜亟往焉。」及參大同,跬步之間,舉揚之外,洗 焉明白,其安坦然。乾化二年,來梁苑,謝俊公曰:「始者 攸攸歧路,茫茫生死,紫實昧朱,狂斯濫哲。苟不奉師 友指歸,幾一生空度。今以穢蕕,請與薰同器而藏,可 乎?」俊公與會胥德,留入法席。四年秋,有寶積坊羅漢 院志修堅請會代居所住焉,苫蓋五間而己。乃感檀 越尚書左丞吳藹、兵部侍郎張袞若袁粲之謁寶亮, 徐湛之禮惠通,共發奏章,賜額曰「天壽」焉。四海之僧, 翕然而至。歷三十五載,供僧二百餘萬,用其財寶,無 少混淆,耿介可知也。天福七年,晉高祖以會行成於 內,聲聞於外,敕賜紫衣。開運元年,賜號曰法相。紫衣 則藏以受持,師號則蔑其稱謂,且曰:「我本不求名,名 來自求。我知其白而守其黑,和其光而同其塵。世幻 逡巡,時不我與。」三年七月二十六日,累諸門人,帖然 而滅。春秋六十七,夏臘四十八。闍維,收舍利數百粒, 起塔於東郊汴陽鄉也。刑部侍郎邊歸讜為碑頌德 云。

後漢

狂僧附曹和尚

按《宋高僧傳》:狂僧者,晉開運中遍於邑下乞石礦灰, 日夜驅荷入大小留二山中,謂行人鄉叟曰:「要造宮 闕。」然莫之測也,皆謂為風狂,如是運至數千石,封閉 甚固。其後此僧亦絕蹤跡。屬乾祐初,漢祖既入今東 京,即位不逾年而崩。當是時也,詔卜睿陵於大留山 下。計慮者云:甎瓦數百萬,此山之內可陶而燒,其如 「礦灰,烏可得乎?」俄有里胥曰:「此地元有僧,積藏灰可 數千石,准用應足。按行使山陵畢,用無孑遺。」其僧也 非狂,由此方證之矣。又鎮州釋曹和尚者,恆陽人也, 不常居處,言語糾紛,敗襦穿屨,垢面黯膚,號風狂,散 逸之倫也。齊趙人皆不測,而多重旃,或召食,食畢,默 然而去。府帥安重榮作鎮數年,諷軍吏州民例請朝 廷立《德政碑》,碑石將樹之日,其狀屹然。曹和尚指之 大笑曰:「立不得!立不得!」人皆相目失色。主者驅逐,曹 猶口不絕聲焉。至重榮潛萌不軌,秣馬利兵,垂將作 逆,朝廷討滅,碑尋毀之。凡所指斥,猶響答聲也。後不 測所終。

洪真

按《宋高僧傳》:「洪真,姓淳于氏,滑州酸棗人也。幼悟塵 勞,決求出離,介然之性,雲鶴相高。師授《法華經》,隨文 生解,鎧甲精進,伏其恚忿。或霑檀施,迴面捨旃,誦《法 華經》約一萬部。詣朝門表乞焚全軀,供養佛塔。帝命 弗俞。時政出多門,或譖云惑眾,或言不利國家,下敕 嚴阻。真歎曰:『善根植淺,魔障尤強,莫余敢止』。」遂退廣 愛寺,罄捨衣盂,作非時施。願畢當年無疾坐滅。經數 日,顏貌如生,遷就茶毗,唯舌根不壞,益更鮮紅。時眾 觀之,歎希有事。春秋五十二,伊、洛之間重之如在。

若虛附亡名僧

按《宋高僧傳》:「若虛隱於廬山,數年持經不出石室。江 南國主李氏欽尚其道,累徵終不降就,唯言老僧無 能寧消王者歸心,若更相呼,竄入深山矣。或衣物則 避讓,香則受之,以乾祐中盛夏坐,終身不沮壞,今湓 城人供養影相焉。」又「潭州釋亡名,恆誦《法華經》,口無 他語。長沙文昭王馬氏特加禮重,召入天策府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