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3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按《宋高僧傳》:「丹甫者,不知何許人也。性多警達,言必 剛直,講授維勤,執持雅正。會稽風土,律範淵府也。甫 之唱導,從之者若元金之就磁石焉。本習業於亙文 律師法集,文即省躬之游夏也。甫即躬之嗣孫。順正 命章,斡通祕賾越,自曇一、元儼之後,罕能追躡。甫之 聲塵,邁於前烈。然爾時允文匠手,相部風行,甫介於 『大律』」之間,行事之時,草從風偃焉。咸通末,出門生智 章等傳講,今亦法嗣存焉。或聞著《手記》,尋且未獲。吁, 惜哉!

法相

按《宋高僧傳》:「法相姓俞氏,吳長水人也。天寶中誕育, 為」兒卓異。七歲投師受經法三浹旬,誦通《法華》全 部。弱冠往長安安國寺,得滿足戒,即大曆中也。便於 上京習毗尼道,諸部同異,無不該綜,涉十一載,蔚成 其業。傳法東歸,請學者如林。吳郡太守奏於開元寺 置戒壇,相預臨壇之選。尋充依止,兼眾推為寺綱管, 恆施二眾歸戒行。佩漉囊器,不畜長,每有鳥棲於座 側,馳斥不去。會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時三刻,告弟子: 「清濬清高,吾當滅矣。」儼然累足右脅而逝。時眾晝聞 管絃清亮,乃天樂也,夕睹異光,春秋八十九,僧臘六 十九。四月,遷塔於來蘇鄉之原,白塔是也。後弟子率 義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吳方重修塔發之,見相遺 骨若銅色,舌相不壞,若芙蓉焉。齒全四十二。香湯沐 之重葬,蓋景福二年癸丑歲五月二十二日也。高弟 子公靜、靜弟子行蘊、蘊弟子仁表、表弟子元杲、杲本 清白之僧也,同鴻啟重修靈光一寺,為兵革殘毀之 後也。杲公、啟公後偕隱天台習禪觀,相次終於山,焚 之,皆獲舍利焉。

文舉

按《宋高僧傳》:「文舉姓張氏,婺州東陽人也。年甫至學, 遂投師請法。十九落𩭄,始墮息慈。貞元三年,敕度得 戒。後十五年間,以四分律為學。時術之,晝夜翹勤,遂 登講訓,次通《法華經》疏義,得智者之膏腴焉。舉身量 六尺餘,其形如山,其貌如玉,靜若止水,動如浮雲,目 不迴視,口無戲言,四威儀中無非律範。丹丘二眾,仰 為準繩。其奔走他方,聽受者,與佛窟,則公禪道並驅 而相高也。」尋敕為國清寺大德。先是,智者大師答隋 煬帝問,立七日金光明道場,每年九月,遐邇征鎮侯 伯,差人送供。事既無礙,黑白二眾,無遠不屆。人纔填 委,飲食闕焉。典座僧患之。大和中,主事僧清蘊咨謀 於舉,置寺莊田十二頃。自此光明會「不聞告乏舉之 功。」歟以會昌二年五月化去。門人幼清立塔於寺之 西峰,春秋八十三,僧夏五十五。韓又為碑頌德也。

允文

按《宋高僧傳》,允文,字執經,姓朱氏,今秀州嘉禾人也。 權輿九歲,厥父云亡,然理命捨文奉佛,師授《維摩》《法 華》二經。敏速之性,再稔皆通。高達之士,謂之重理耳。 或戲問文曰:「爾出家之後,擬營何事業乎?」率然對曰: 「當陟蓮華臺而作師子吼。」或訶誚之曰:「耆宿前敢爾。」 或曰:「志欲得大此子,將來未易測也。」至十六歲,削頂 周羅,披安陀會相次裹足西上,投嵩山臨壇大德遠 和尚邊,獲無作法,時年二十三矣。是夏即就中京,攻 相部律宗并《中觀論》。補衣分衛,寒燠四周。既扣義門, 必入師室,元樞律範,尢見精微。大和五年,為思定省, 忽歎歸歟。既返故鄉,淹時寢疾,未遑講唱。後聞錢塘 天竺寺講《大涅槃經》,蔚為勝集,文往學焉。星歲未周, 鋒芒且露。開成元年,因遊台嶠,止息越之嘉祥寺。眾 藉清芬,甄命敷其經律。文戢約聽徒,頗為嚴毅。常訓 之曰:「夫苾芻行,非家法,具足,別解脫律,儀眾同分,是 其自性。於其形色,精進故,怖畏故,防守故。如是方疾, 得道果矣。不然,則弟子既惰,師道徒施。聞其警策,有 涕泗交橫,悛心革行,思過半矣。會昌三年,移居靜林 寺,專以涅槃宣導。屬乎武宗澄汰,例被搜揚,晝披縫 掖之衣,夜著縵條之服,罔虧僧行,惟逭俗譏。大中伊 始,復振空門,重整法儀,乃隸名開元寺,三十人數。」七 年,寺之耆舊命講《律乘》。乾符三年丙申秋,罷講覽藏 經。以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長逝, 享齡七十有八,法臘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於 石奇山之陽。遺言不許封樹也。初文講演升座,學徒 畏憚,喑嗚之際,人皆披靡,乃戒威德之若是。於嘉祥、 靜林、今大善三寺,講《相疏》二十七座,《大經》二十五座。 其為人也,貌古而脩長,銳頂而䵟黑,執持密緻,振鷺 在庭,未足方其潔也。然亦獵涉儒墨,慕白傅,自作誌, 預著《方墳銘》,藏於篋笥。門人懷益因尋閱文籍,見而 悲咽,遂從先師之志,建小塔焉。後門人懷肅思寂命 名德虛受增加後序贊寧登會稽曾禮文真相見法 孫可翔苦節進修,葉杜多之行,故熟其事跡也。

道宣附大慈

按《宋高僧傳》,道宣姓錢氏,丹徒人也。一云長城人。其 先出自廣陵太守讓之後。洎太史令樂之,撰《天文集 占》一百卷。考諱申,陳吏部尚書,皆高矩令猷,周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