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4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爽,命師為陞座說法。十年冬,詔師箋釋《心經》《金剛》《楞 伽》三經。丁巳,奉使西域。十五年還朝,授右街善世。復 命育髮授以儒職。師姑奉命至髮長,上召而官之,師 再辭,上乃從之,賜師免官。後以胡黨獲譴,著往鳳陽 槎枒峰。十九年取歸。越五年,以老賜歸。渡江至江浦 之石佛寺示寂,塔於天界。

至仁

按《增集續傳燈錄》:蘇州萬壽行中至仁禪師,自號澹 居子,又曰熙怡叟,番陽吳氏。父仲華,為江州儒學教 授。師方五歲,其父俾從州之報恩真牧純公,七歲得 度,自幼見地穎拔,迥出常兒。西域指空和尚赴英宗 召,便道憩報恩,見師歎異曰:「再世人天師也。」因授以 戒,及持摩利胝天咒法。師受真牧囑,參元叟於徑山。 叟視師,軒渠一笑。師罔知所以,汗流浹背,失展尼師 壇。叟咄曰:「參堂去。」次日又見叟曰:「爾何處人?」師曰:「鄱 陽人。」叟曰:「鄱陽湖深多少,闊多少?」師展手作量勢。叟 曰:「不是,不是。」師曰:「合取臭口。」遂留侍香,繼掌外記。叟 喜得師,謂其徒曰:「仁書記,虎而翼者也。」出世蘄之德 章,次住越之雲頂、崇報、蘇之虎丘萬壽法道衰微,位 以求得,獨師務韜晦。五名剎皆公卿敦迫而赴,故一 出,人皆尚之。師旁通外典,尤邃於《易》。其所論著,務在 匡宗,不以此自多。若虞文靖公集、黃文獻公溍、張潞 公翥、宋侍講濂輩皆稱之。文靖見師黃州思賢寺《蘇 文忠公祠堂記》曰:「文辭簡奧,有西漢風。」潞國嘗以詩 寄,有「今代能仁叟,高風播海涯」之句。洪武初,上以鬼 神之理,召釋氏之老問焉。師語同召者曰:「鬼神之說, 當本佛旨以對。」及為書以進,上大說。師暮年養閒於 松林蘭若,道望益尊,人不敢叱名,咸稱曰松林和尚。 十五年三月,忽示疾。十九日,有同參如愚仲來問訊 曰:「師兄,時節既至矣,諸弟子在側,可不賜一言,為末 後訓乎?」師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曰:「與師締交 五十年矣,此別直至淨土相見。」師厲聲曰:「盡大千界 是一個淨土,何處不相見?」良久,索紙書偈已,泊然而 逝。世壽七十四,僧臘六十七。

白雲

按《處州府志》:「白雲禪師,麗水人。年十五薙髮,即禪智 寺側楞伽庵習禪定。越五歲,遊八閩,歷諸山,復居白 雲。胡深嘗造問之曰:『滅卻心頭火,特來參老禪』。師曰: 『將軍來太早,妻伴別人眠』。深怒,欲刃之。師曰:『心頭火 未滅,略撥即生煙』。深愧謝。師曰:『若問前程事,古月落 西川』。」後深提兵至福建,征陳友定,戰於西陽,兵敗,為 友定所擒,死之,果如其言。洪武己酉,詔起天下名僧, 師力辭,強起之。既赴,即還杭,居虎跑。明年歸,眾堅留 之,師曰:「葉落歸根,吾所願也。」遂回居白雲五日,索筆 書偈,擲筆而逝。

子定

按《繼燈錄》:陝州熊耳山崧溪子定禪師,偃師馬氏子。 七歲禮古巖祝髮。迨巖遷化,往參息庵,庵命主藏。因 白事次,言下豁然大悟,出世熊耳山。一日示疾,謂門 弟子曰:「吾世緣已畢,順化時至矣。末後一句,聽吾分 付。」遂默然入寂。

清濬

按《列朝詩集》:「天淵名清濬,黃巖人。《古鼎銘》公之入室 弟子。嘗司內記雙徑,說法四明之萬壽,歸隱清雷峰。 洪武中,應召為天界僧,官左覺義。庚午歲命住持靈 谷寺,御製詩十三首賜之。年六十五,示疾,留偈而化。 師初游金陵,宋景濂嘗有文送還四明,極稱其詩文, 以為其才不下於祕演浩初,其隱伏東海之濱,未能 大顯者,以世無《柳儀曹》與《歐陽少師》也。」

啟原

按《繼燈錄》:「羅陽三峰寺太初啟原禪師,日本國人。年 十九,參上國四十五員知識,末於傑峰得法,後住三 峰。一日書偈曰:『生也鐵面皮,死也鐵面皮,一椎百雜 碎,白日繞鐵圍』。擲筆而逝,塔於院南。」

智及

按《增集續傳燈錄》:「杭州徑山愚庵智及禪師,字以中, 別號西麓,蘇之吳縣顧氏子。父茂卿,母周氏,入海雲 院為童子,釋書儒典並進。閩國王清獻公都中見之, 特加賞異。聽賢首家講《法界觀》,未終章,遂莞爾笑曰: 『一真法界,圓同太虛,但涉言辭,即成剩法』。乃去,謁廣 智於龍翔,微露文彩,廣智大驚。有嶼上人者呵曰:『子 才俊爽若此,不思負荷大法,甘作詩騷奴僕乎』?」《無盡 燈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何謂也?」師舌禁不能答,即歸 海雲,胸中如礙巨石。踰月,忽見秋葉吹墜於庭,豁然 有省,雖喜不自勝,不取證明眼恐涉偏執,乃走見徑 山,山勘辨之,師應答不滯,山遂命執侍。久之,遷主藏 室。至正壬午,行院舉師出世昌國隆教,轉普慈。未幾, 行省左丞相達失公延主淨慈,復請陞徑山。洪武癸 丑,詔有道碩師十餘人,集天界寺,師居其首,以病不 及召對,賜還穹窿山,即海雲也。戊午八月,忽示疾。至 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其徒以遺骨藏海雲山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