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4 (1700-1725).djvu/53

此页尚未校对

悟本

按《五燈會元》:饒州薦福悟本禪師,江州人也。自江西 雲門參侍妙喜,至泉南小谿。於時英俊畢集,受印可 者多矣。師私謂其棄己,且欲發去。妙喜知而語之曰: 「汝但專意參究,如有所得,不待開口,吾已識也。」既而 有聞師入室者,故謂師曰:「本侍者參禪許多年,逐日 只道得箇不會。」師詬之曰:「這小鬼伱未生時,我已三 度霍山廟裡退牙了,好教伱知。」由是益銳志,以狗子 無佛性話,舉「無」字而提撕。一夕將三鼓,倚殿柱昏寐 間,不覺無字出口吻,忽爾頓悟。後三日,妙喜歸自郡 城,師趨丈室,足纔越閫,未及吐詞。妙喜曰:「本鬍子這 回方是徹頭也。」住後,上堂:高揖釋迦,不拜彌勒者,與 三十拄杖。何故?為他?秪會步步登高,「不會從空放下。 東家牽犁,西家拽耙,者與三十拄杖。何故?為他秖會 從空放下,不會步步登高。山僧恁麼道,還有過也無? 眾中莫有點檢得出者麼?若點檢得出,須彌南畔,把 手共行。若點檢不出,布袋裡老鴉雖活如死。」上堂:「釋 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 顯道,釋梵絕視聽而雨華。大眾,這一隊不唧𠺕漢,無 端將祖父田園私地結契,各據四至界分,方圓長短, 一時花擘了也,致令後代兒孫千載之下,上無片瓦 蓋頭,下無卓錐之地。博山當時若見十字路頭掘箇 無底深坑,喚來一時埋卻,免見遞相鈍置。何謂如此? 不見道:『家肥生孝子,國霸有謀臣』。」上堂:「乾闥婆王曾 奏樂,山河大地皆作舞。爭如跛腳老雲門,解道臘月 二十五,博山今日有條攀條,無條攀例,也要應箇時 節。」驀拈拄杖橫按膝上,作撫琴勢云:「還有聞絃賞音 者麼?」良久,云:「直饒便作鳳凰鳴,畢竟有誰知指法?」卓 一下,下座。

端裕

按《五燈會元》:慶元府育王山佛智端裕禪師,吳越王 之裔也。六世祖守會稽,因家焉。師生而岐嶷,眉目淵 秀。十七驅烏於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淨慈一 禪師。未幾,偶聞僧擊露柱曰:「伱!何不說禪」師忽有省。 去謁龍門遠、甘露卓、泐潭祥,皆以穎邁見推。晚見圓 悟於鍾阜。一日,悟問:「誰知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 卻,即今是滅不滅?」曰:「請和尚合取口好。」悟曰:「此猶未 出常情。」師擬對,悟擊之,師頓去所滯。侍悟居天寧,命 掌記室,尋分座,道聲藹著。京西憲請開法丹霞,次遷 虎丘徑山。謝事,徇平江道俗之請,庵於西華。閱數稔, 敕居建康保寧,後移蘇城萬壽及閩中元沙壽山西 禪,復被旨補靈隱。慈寧皇太后幸韋王第,召師演法, 賜金襴袈裟,乞歸西華舊隱。紹興戊辰秋,赴育王之 命,上堂曰:「德山入門便棒,多向皮袋裡埋蹤;臨濟入 門便喝,總在聲塵中出沒。若是英靈衲子,直須足下 風生,超越古今途轍。」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秖這 箇,何似生?若喚作棒喝,瞌睡未醒;不喚作棒喝,未識 德山、臨濟。畢竟如何?」復卓一下曰:「總不得動著。」上堂: 「盡大地是沙門眼,遍十方是自己光。為甚麼東弗于 逮打鼓,西瞿耶尼不聞,南贍部洲點燈,北鬱單越暗 坐?直饒向箇裡道得,十全猶是光影裡活計。」拂子 曰:「百雜碎了也。作麼生是出身一路?」擲下拂子曰:「參。」 上堂:「動則影現,覺則冰生。直饒不動不覺,猶是秦時。」 「轢鑽。到這裡便須千差密照,萬戶俱開,毫端撥轉 機輪,命脈不沈毒海。有時覺如湛水,有時動若星飛, 有時動覺俱忘,有時照用自在。且道正恁麼時是動 是覺,是照是用?還有區分得出底麼?鐵牛橫古路,觸 著骨毛寒。」《上堂》曰:「行時絕行跡,說時無說蹤。行說若 到,則垛生招箭。行說未明,則神鋒劃斷。就使說無滲 漏,行不迷方猶滯殼漏在。若是大鵬金趐,奮迅百千 由旬,十影神駒,馳驟四方八極,不取次啗啄,不隨處 埋身,且總不依倚,還有履踐分也無?剎剎塵塵是要 津。」《上堂》曰:「易填巨壑,難滿漏巵。若有操持,了無難易。 拈卻大地,寬綽有餘。放出纖毫,礙塞無路。忽若不拈 不放,向甚麼處履踐?同誠共休戚,飲水亦須肥。」僧問: 「如何是賓中賓?」師曰:「伱是田庫奴。」曰:「如何是賓中主?」 師曰:「相逢猶莽鹵。」曰:「如何是主中賓?」師曰:「劍氣爍愁 雲。」曰:「如何是主中主?」師曰:「敲骨打髓。」師蒞眾,色必凜 然,寢食不背眾,唱道無倦。紹興庚午十月初,示微疾, 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請遺訓,師曰:「盡此心意,以道相 資。」語絕而逝。火後,目睛齒舌不壞,其地發光終夕,得 舍利無計,踰月不絕。黃冠羅肇常,平日問道於師,適 外歸,獨無所獲,道念勤切,方與客食,咀嚼間若有物 吐哺,則舍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 拜於闍維所,聞香匳有聲,亟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 門人奉遺骨分塔於鄮峰西華,諡「大悟禪師。」

景元

按《五燈會元》:台州護國此庵景元禪師,永嘉楠溪張 氏子。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圓具,後習台教,三祀棄謁 圓悟於鍾阜。因僧讀《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箇悟, 既悟須識箇迷。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卻從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