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4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不挾其英而挹其粹也。所以法喜禪悅,飯而飽餐。潛 蹤五臺,刀耕火種,就巖縛屋,一榻蕭然,如是者十有 五祀。一日嘆曰:「大丈夫當以眾生為急,溺是胡為!」遂 㩦錫燕都,遍歷禪寺,隨緣演化,七眾雲屯。於是聲播 寰宇,道布宸宮。金皇統三年六月,英悼太子創造大 儲慶寺,於上京宮側告成。極世精巧,幻若天宮。慕師 道價降旨請為開山第一代說法,賜牒普度境內童 行有籍於官者百萬為僧尼。次年,詔迎栴檀瑞像,供 養於寺之積慶閣。皇統五年,海慧入寂,火浴獲舍利 五色無算,光明徹於空表,異香彌旬。金主偕后太子、 親王百官,設供五日,奉分五處建塔,諡曰「佛覺祐國 大師。」次年正月,詔清慧禪師住持儲慶,賜號「佛智護 國大師」,命登國師座,特賜金縷僧伽梨衣,并珍異瓶 鑪寶器。金主后妃、太子頂禮雙足,奉服法衣。其震旦 國王致敬沙門,古所未若於斯盛也。

教亨附普照寶

按《明高僧傳》「教亨字虛明,濟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 汴京慈濟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業,緇素仰 重。一日赴齋於芒山村,乃倚樹化去。是夕示夢於女 弟馮,自彭村見其乘白馬而下,曰:『我生於西陳村王 光道家』。馮覺,語母及其子,三人夢皆同。詰旦至光道 家詢之,其母劉氏先夕亦夢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 誕,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而未笑。次日有同 業僧福廣,福堅聞而來謁見,即呼云:「安兄無恙耶?」亨 熟視,舉手伸指而笑。其母嘗臥師於室中,若有人誦 《摩訶般若》之聲。及晬,或以佛經酒杯試之,竟取經卷。 素不茹葷血,見僧喜從之遊,人皆呼為安山主。故芒 山村乃以師事碑於石,紀其奇跡。年七歲出家,依州 之崇覺寺圓和尚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 之曰:「此兒他日坐道場,必領僧萬指。」年十五,遊方,聞 鄭州普照寶和尚法席之盛,於是荷錫,自汴發足。寶 公夜夢慶雲如金芙蕖,繽紛亂墜,因語眾曰:「吾十年 無夢矣,今有此,是何祥也?」翼日亨至,寶獨異之。師朝 夕參叩,寶亦痛劄之。一日往雎陽,忽馬上憶擊竹因 緣,凝情不散,如入禪定。將抵河津,渾無知覺。同行德 滿呼曰:「此河津也。」亨驚,遂下馬,悲喜交集。及歸,涕以 語寶公,寶曰:「此僵人耳,切須更甦轉動始得。曾看《日 面佛公案》否?」曰:「兒時已念得。」寶公笑曰:「我只教伱參 諸方掉下底禪,但再參去,自有得力處。」一日,亨於雲 堂靜坐,忽聞打板聲,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 流星閃電。若更遲疑,面門著箭。咄!」寶公曰:「我謾汝不 得也。」師後出世,乃五坐道場,若嵩山之戒壇,韶山之 雲門、鄭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覺、嵩山之法王。次因金 國丞相夾谷清臣請主中都潭柘,遷濟州普照。未幾, 忽方丈後叢樹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餘,而群鴉以次 來巢,狀若浮圖,上下十二級。眾賀曰:「和尚,佛法愈大 振乎?」不十日,詔住慶壽寺,眾常萬人。三年繼主少林, 法席大盛。無何,師引去,乃徜徉於嵩少之間,或放歌, 或長嘯,如是數年。一日忽覺四大絃緩,杜門堅坐,謝 絕賓客。至金興定己卯七月十日,誡其眾曰:「汝輩各 自勤修。」索浴說偈,端坐而逝。俗年七十,坐夏五十有 八。闍維,焰如蓮花,開合,牙齒目睛不壞,舍利無筭。師 自兒時,額有圓珠涌現於皮間,至是爆然飛去。弟子 分設利羅以建塔焉。

道悟

按《明高僧傳》:「道悟,號佛光,陝西蘭州冠氏子也。師生 即齒髮俱長,具大人相。年十六,力求出家,父母不聽, 乃絕食幾死,遂捨入里中寺祝髮。閱二年,偶宿臨洮 灣子店,夢梵僧振聲喚覺,忽聞馬嘶,豁然大悟,喜不 自勝,說偈曰:『見也羅,見也羅,遍虛空,只這箇』。遂歸告 母曰:『某於途中拾一物』。母問何物?師曰:『無始來不見 了的』。」母掌曰:「何喜之有?」遂辭欲參方去。母問:「汝將何 之?」答曰:「水流須到海,鶴出白雲頭。」先是熊耳山有白 雲海禪師,雖住古剎,不畜一徒人。或問:「和尚何不擇 一法嗣去?」海曰:「芝蘭秀發,獨出西秦。」曰:「幾時至?」海曰: 「行腳了也。」師腰包將至,海命侍者鳴鐘集眾,曰:「我關 西弟子來也。然此寺原是郭子儀所建,今渠自來住 持,汝當迎之。」師方入門,海遙見便云:「相公來何暮也?」 師進前曰:「諾。」海大笑,竟授與衣法,令繼其席,自即退 隱寺側。先有群盜盤踞劫民受其害,或請海捕之,海 曰:「非老僧所能也。不久郭公至,必自捕也。」民弗解其 說。後師居寺方三日,乃率眾往擒,盡縛之,破其穴,將 欲盡誅。賊哀乞命,師從容謂曰:「汝劫財物,傷人命,分 當死矣。今汝乞命,獨不念彼命乎?」賊叩首流血,願從 三寶戒,誓不為非。師為說偈,剃髮釋之。自是路不拾 遺者數十年,人始信師實郭令公之再來也。大定二 十四年,海公歿,師方出主鄭州普照,又遷三鄉竹閣 庵。身著白衣,跨黃犢,吹短笛,遊於洛中。嘗曰:「道我凡 耶?曾向聖位中來;道我聖耶?又向凡位中去;道我非 凡非聖耶?卻向毗盧頂上別有行處。」泰和五年,於臨 洮大勢寺結夏,闡《圓覺經》,謂眾曰:「此席將半,吾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