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4 (1700-1725).djvu/82

此页尚未校对

雲峰高,尋命分座說法。出世,歷遷至仰山。元世祖召 見,說法稱旨,賜號「佛鑑。」成宗加號「大圓」,詔住徑山。仁 宗又加號「慧照。」示寂,手書付囑,說偈而逝。諡「大辯。」

文才

按《明高僧傳》:「文才號仲華,清水楊氏子。其先弘農人, 世官隴坻。父靜義,為清水主簿,遂家焉。師少孤,事母 盡孝。性敏捷,慧悟生知,而於古今墳典史籍無不精 究。尢邃於理學,好古作,善吟詠。然所稟敦朴,若無所 知,或對客討論如河漢,莫窺其涯涘。自受具後,遍遊 講肆,盡得賢首之學。嘗曰:『學貴宗通,言必會意,以意』」 逆志,則得之矣。其語言文字,糟粕耳,豈能開人之慧 目乎?初隱成紀,築室樹松,將欲終焉,故人稱曰松堂 和尚。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陽白馬寺,學者川奔海 會,聲譽日馳。成宗建萬聖寺於五臺,詔求開山第一 代住持。時帝師迦羅斯巴薦之,成宗即鑄金印,署為 真覺國師,總釋源宗,兼祐國住持事。帝師齎旨起師, 師辭曰:「山僧荷蒙國恩,居白馬寺亦過矣,何德敢主 祐國?越分以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吾坐此二失,煩 為我辭。」帝師曰:「此上命也。上於是寺心勤亦且至矣, 非師孰與?此係教門事,師善為之。」於是不得已而行。 既被命以來,而大弘清涼之道,雖至老無怠。大德六 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說法辭眾,端坐而寂,年 六十有二。闍維,舍利數百粒,塔於東臺之麓。嗣法有 普寧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印簡

按《增集續傳燈錄》:廣陽慶壽海雲印簡禪師,山西人, 姓宋,世業儒,父靜虛先生,有隱德,母王氏。師七齡,父 授以《孝經開宗明義》章。師問云:「『開者何宗?明者何義』? 父異之,㩦見傳戒顏公戒,欲觀其根器,以石頭和尚 《草庵歌》俾讀之,至『壞與不壞主元在處』,乃問云:『主在 什麼處』?戒云:『什麼主』?師云:『離壞與不壞者』。戒云:『此正 是客也』。」師云:「主聻。」戒吟吟而已。即往禮中觀沼觀為 師薙髮受具,一夕聞空中有聲,召師名曰:「印簡大事 將成,行矣毋滯。」遂挾策之京。過松鋪嶺,值雨,宿嵒下, 因同行者擊火,師見火星迸散,遂大悟,以手捫面曰: 「今日始知眉橫鼻直,信道天下。老和尚」不寐語,遂謁 慶壽中和光。一夕,和夢一異僧策杖徑趨方丈,踞獅 子座。明日,和以所夢語左右,且曰:「今日有暫到即引 見。」迨日晡師至,和笑曰:「子即夜來所夢者。」往復徵詰, 師機語捷出無滯。和喜,命典記室,智證益深,乃以衣 頌授師,兩主慶壽,自元太祖至世祖屢朝,師奉之,歷 承寵命,大弘濟北之道。年五十六,忽患風痺,一日說 偈辭眾,吉祥而逝。奉敕葬慶壽寺側。建石塔於其上。 諡「佛日圓明大師。」

至溫

按《繼燈錄》:「上都華嚴寺全一至溫禪師,邢州郝氏子。 幼聰敏異常兒。六歲祝髮,參萬松,博記多聞,論辯無 礙。松命為侍者,凡松偈頌法語,一聞輒了,遂得法焉。 常以侍者代應對,機鋒不可犯。太保劉秉忠薦師大 可用,世祖召見,與語大悅。留王庭,多有贊益。居三歲 放還,錫號佛國普安大禪師。」至元丁卯五月示疾,右 脅而逝,異香三日,茶毗舍利無數。

性澄

按《明高僧傳》:「性澄,字湛堂,號越溪,紹興會稽孫氏子 也。父滿,母姜氏,夢日輪從空而墮,既覺,日光猶照其 榻,遂生師。四歲常戲拈筆為佛像,授以佛經,即能成 誦,若宿習焉。元至元丙子,投石門殊律師,祝髮受具。 石門謂三世諸佛,戒為根本,乃教探律藏,而通其遮 性雙單、止持作犯之義。乙酉,依佛鑒銛公習大台教」, 觀謁雲夢澤法師於南竺普福。澤一見,深加器重,歷 居清班要職。因天台國清實台宗講寺,後易為禪,乃 不遠數千里走京師,具奏寺之建置顛末舊制之由。 元世祖賜璽書復之。已而欲東渡鴨綠,遊高麗,求天 台遺書,聞其國有事,遂寢。大德乙巳,出往杭之東竺。 丁未,吳越大旱,師率眾說法,禱雨格應。歲饑,民死無 以殮,乃為掩其遺骸,作水陸大會普度之。至大戊申, 遷南竺之演福。至治辛酉,驛召入京,問道於明仁殿, 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駕幸文殊閣,引見問勞,校 《無量壽佛》等經各若干卷。事竣辭歸,特賜金襴衣。將 行,俄有旨即白蓮寺建水陸大無遮會。時丞相東平 忠獻王請升座說法。事聞,寵賚尢渥,賜號佛海大師。 泰定甲子,住上天竺九年。至順壬午六月朔,忽撾鼓 告眾曰:「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無益,世緣有限。 雖媿不敏,古德風烈猶或可攀。」竟拂衣歸天竺之雲 外。齋歲餘,還越之佛果。篤志淨土,修一心三觀者七 晝夜,屢感瑞應。一日月旦,眾以常儀問訊,師遽揖曰: 「老僧向非急於退步,一十二年幾在半途矣。今日則 有明日,恐無光陰,其可把玩乎?煩點視衣缽,用表無 常。」眾為念佛,止曰:「佛須自念。」明晨卻送別。黎明眾集, 遂端坐而逝。閱世七十有八,坐六十有四夏。龕留七 日,顏貌如生。全身窆於清泰塔院。所著有《金剛集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