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5 (1700-1725).djvu/122

此页尚未校对

列子明日又與見壺「丘子,出曰:『子之先生不齊,吾無 得而相焉。吾示之以《太沖》,莫朕嘗又與來』。明日又與 之見壺丘子,立未定,失足而走。壺丘子曰:『吾與之虛 而猗,移因以為方,靡因以為流波,故逃也』。」予謂諸說 悉互竄是事也,如晉時有人百擲百盧,王衍曰:「後擲 似前擲矣。」蓋取於《列子》「均後於前」之義。當時人聞以 為名。言人之易欺,多如此類也。

《因話錄》元和以來,京城諸僧及道士尤多大德之號, 偶因勢進,則得補署,遂以為頭銜,各因所業談論,取 本教所業,以符大德之目。此猶近於理,至有號文章 大德者。夫文章之稱,豈為緇徒設耶?訛亦甚矣。有似 昔歲德宗搜訪懷才抱器不求聞達者。有人於昭應 縣逢一書生,奔馳入京,問求何事,答云:「將應不求聞 達科」,此科亦豈可應耶?號欺聾俗,皆此類也。

《青箱雜記》:近世釋子多務吟詠,唯國初,贊寧獨以著 書立言,尊崇儒術為佛事,故所著《駁董仲舒繁露》二 篇、《難王充論衡》三篇、《證蔡邕獨斷》四篇、《斥顏師古正 俗》七篇、《非史通》六篇、《答雜斥諸史》五篇、《折海潮論兼 明錄》二篇、《抑春秋無賢臣論》一篇,極為王禹偁所激 賞。故王公與贊寧書曰:「累日前蒙惠顧諛才,辱借通」 論,日殆三復,未詳指歸。徒觀其滌繁露之瑕,劘《論衡》 之玷,瞭「獨斷」之瞽,砭正俗之疹,折子元之邪說,泯米 穎之巧言,逐光庭若。枯」「《排孫》,郤,似《國蔓》,使聖人之 道,無傷於明夷,儒家者流,不至於迷復。然則師胡為 而來哉?得非天助素王,而假手於我師者歟?

《避暑錄話》:佛氏論持律,以隔牆聞釵釧聲為破戒,人 疑之久矣。蘇子由為之說曰:「聞而心不動,非破戒,心 動為破戒。」子由蓋自謂深於佛者,而言之陋如此,何 也?夫淫坊酒肆,皆是道場,內外牆壁,初誰限隔,此耳 本何所在,今見有牆為隔,是一重公案,知聲為釵釧, 是一重公案,尚問心動不動乎?吳僧淨端者,行解通 脫,人以為散聖章。丞相子厚聞,召之飯,而子厚自食 葷,執事者誤以饅頭為餕餡,置端前,端得之,食自如。 子厚得餕餡,知其誤,斥執事者,而顧端曰:「公何為食 饅頭?」端徐取視曰:「乃饅頭耶?」怪餕餡乃許甜,吾謂此 僧真持戒者也。

《高僧傳略》載孫綽《道賢論》,以當時七僧比七賢,竺法 護比山巨源,帛法祖比嵇叔夜,竺法乘比王濬沖,竺 法深比劉伯論,支道林比向子期,竺法蘭比阮嗣宗, 于道邃比仲容,各以名跡相類者為配,惜不見全文。 七人支道林最著,其餘亦班班見《世說》。晉人本超逸, 更能以佛理佐之,宜其高勝不凡,但恨當時未有禪 經文,傳者亦未廣,猶以《老》《莊》為宗。竺法深,王敦之弟, 賢於王氏諸人遠矣。即支遁求買沃州報之,未聞巢 由買山而隱者。蓋遁猶輸此一著,想見其人物也。 晉宋間,佛學初行,其徒猶未有僧稱,通曰道人,其姓 則皆從所授學,如支遁本姓關,學於支謙,為支;帛道 猷本姓馮,學於帛尸梨密,為帛是也。至道安始言:「佛 氏釋迦,今為佛子,宜從佛氏。」乃請皆姓釋。世以釋舉 佛者,猶言楊、墨、申、韓,今以為稱者,自不知其為姓也。 貧道亦是當時儀制,定以自名之辭,不得不稱者,疑 示尊禮,許其不名云耳。今乃反以名相呼而不諱,蓋 自唐已然,而貧道之言廢矣。

《能改齋漫錄》:唐宣宗時,中書門下奏:「若官度僧尼有 闕,則擇人補之,仍申祠部給驗。其欲遠遊尋師者,須 有本州公驗。」乃知本縣僧尼出遊給公驗,自唐已然 矣。

唐詩多以僧為上人,曰杜子美已「上人茅屋」是也。按, 《摩訶般若經》云:「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薩一心行阿耨 菩提,心不散亂,是名上人。」《十誦律》云:「人有四種:一、麤 人,二、濁人,三、中間人,四、上人。」

《雲麓漫抄》:「《唐書志》:道士、女冠、僧尼見天子必拜。今之 不拜,未知起自何時儀。」

《清波雜志》:大觀二年,詔:「大相國寺慧林禪院長老元 正坐化,並無衣缽,闕葬送之用。賜絹三百疋,錢三百 貫,賜寂照之塔,仍間度一僧。」浮屠示寂,寸絲不掛,亦 安用爾許縑帛,方崇道教。詔道流敘位,在僧之上。元 正何人,而膺此優典。

《捫蝨新話》:世傳王荊公嘗問張文定公曰:「孔子去世 百年生孟子,亞聖後絕無人,何也?」文定公曰:「豈無又 有過孔子上者。」公曰:「誰?」文定曰:「江西馬大師,汾陽無 業禪師、雪峰、岩頭、丹霞、雲門是也。」公暫聞,意不甚解, 乃問曰:「何謂也?」文定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 氏耳。」荊公欣然歎服。其後說與張天覺,天覺撫几歎 賞曰:「達人之論也。」遂記案間。予謂馬大師等在孔子 上下,今不必論。然自馬大師之後,釋門又復淡薄,收 拾不住,絕無一人。何也?豈其復生吾儒中乎?近世歐 陽文忠公、司馬溫公、范蜀公皆不喜佛,然其聰明之 所照了,德行之所成就,真儒法也,豈復在馬大師下 乎?吾以是知儒釋二者,殆迭為盛衰。不知歐公後數 十年當復生釋氏中,未可知也。方當吾儒生聖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