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5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忠孝廉節垂示及門。以故學士大夫從之遊者,每於 生死去就,多受其益,甚深諦信。抑且為法忘軀,競相 落𩭄,紹隆聖種,弘贊宗猷。父母妻妺子媳,先後俱著 條依,實有以作觀感也。晚年退居紫霄峰之淨成,猶 孜孜汲汲,為法求人。時佛法濫觴,惟師門風孤峻,與 諸方異。會有宰官猷以世法繩諸剎,乃返雷峰。既而 示疾,預剋去期。臨行手偈示眾,端坐而逝。壽七十有 八,僧臘四十有七。著有《楞伽》《楞嚴》《金剛》三疏、《禪醉》《焚 筆》《似詩》諸書。

函可

按《僧函可禪師塔銘》,「函可,字祖心,別號剩人,惠州博 羅人。本姓韓。父曰纘中,明萬曆進士,官禮部尚書,諡 文恪。師生聰穎,少補諸生,有聲。性好義,豪快疏闊。有 貧士冤獄,自分死,師密白得免。士方德有司廉斷,久 而知韓公子所為。嘗獨出里門,為市兒所窘。識者報 家人追至,將赴理。師遽止曰:『彼惟弗知,故敢爾。豈有 吾輩不能忘人誤犯』?」其豁達愛人如此。比文恪公捐 館舍京師,師奔喪,往返萬餘里,哀毀未嘗一日間迨 歸,閉戶絕交遊,悒悒無生人趣。聞余參空,歸自匡山, 師亟入廣州,一見,且拉余住止園,凡兩月。適空隱老 人至東官,乃相謁。因僧問諸識義,師從旁擊節,隱曰: 「此子根器大利。」指示參趙州,無字。有頌呈曰:「道有道 無老作精,黃金如玉酒如澠。門前便是長安路,莫向 西湖覓水程。」從此微細披剝,無虛旦夕。兩踰月,復舉 勘破婆子話,更豁然。隱曰:「子今得不疑也。」即隨入匡 山,剃落登具,命掌記室,還住華首,又命充都寺。甲申 變後,以請藏至金陵,行李過城,閫為守者擒送軍門。 當事疑有徒黨,拷掠至數百,械送至京。途次幾欲脫 去,感大士甘露灌口,乃安忍如常。逮下刑部獄,越月 釋發瀋陽。師初至瀋陽,因達藏主閱藏,普濟為諸苾 芻疏通經義,講席欣然,多席座下,乃領大眾瀋內外 戶,咸仰師寬大,益篤信宗門。開法之日,元旦,喇嘛率 諸遼海王臣道俗,稱佛出世。自普濟歷廣慈、大寧、永 安、慈航、接引、向陽,凡七坐大剎,會下凡五七百眾。忽 一日曰:「我後十日必去集大眾告誡」,皆宗門勉勵語。 搜丈室,無長物,平日所蓄衣拂如意杖笠,悉分付侍 僧。孑然一身,囑行後全軀赴渾河,示偈曰:「發來一個 剩人,死去一具臭骨,不費常住柴薪,又省行人挖窟, 移向渾河波裏,赤骨律秖待水流石出。」眾「環跪乞留 肉身哀懇再三乃默然端坐而逝。」瀋之人迎龕入千 山建塔。蓋順治十六年己亥十一月也。師世壽四十 有九。坐夏二十。

皇清

弘覺

按《寧波府志》:「弘覺,字木陳,號山翁,廣東大埔林氏子。甫冠,棄弟子員,從匡廬若昧明法師薙染受具戒於憨山清大師得法,為天童密雲悟和尚繼席。後退居五磊,遷台州廣潤、越州大能仁、吳興道場、青州法慶,復循四明,再主天童。順治間。」

世祖章皇帝嚮師名徵召至京,前席問道,留住齋宮。萬

善殿結冬開堂,封號弘覺禪師,錫以敕印,并賜弘法禪寺額。一日與師語及密雲禪師有「生不同時」 之嘆,因進處士曾黥所繪《道影》。喜甚,遂

命供奉王國材臨摹二幅,具一沉香龍座。

親送至萬善方丈。指所畫衣褶曰:「此皆朕手自著墨。」

也。即賜藏大童原像,留中供養。又賜《悟和尚語錄》,入藏流通。賜關公及左右二將軍像共三軀,為山中護法。賜服玩外,凡頒三衣,前後共十一頂。

御書扁額、「詩畫手卷」、及「存問手札、共若干軸」、回山造

《奎煥樓》以藏之。師辭南還隨。

命中官「留衣拂、杖、笠、蒲團、念珠之類九事,存供大內。」

兼留門人本月、本晢擇城南善果、龍安二大剎,出帑金三千兩俾之開法。今

《上御極二師疏請還山」因》賜「馳驛回天童。

玉林

按《宜興縣志》:「玉林禪師,江陰楊氏子。年十九,偶打翻器,見浮漚,即決志出家。事天隱,天隱稱為再來人。後開堂磬山海會,順治戊戌。」

世祖章皇帝詔迎入禁,問:「如何是孔、顏樂處?」對曰:「憂心 悄悄,慍於群小。」

「世祖」大悅,敕封「大覺禪師」,賜帑金,歸葬其母。庚子春,遣

使,賜紫衣金印。冬再詔入京。《辛丑》春,今

上命重臣驛送南還。乙卯,以「善權寺火,怏怏」圓寂。

半庵頭陀

按《歙縣志》:「半庵頭陀,胡姓,名文柱,法名行印,號半庵,良干人。明天啟間,曾任內閣中書舍人,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