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5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不可思議者乎?東陽郡烏傷縣雙林寺傅大士者,即 其縣人也。昔巖谿蘊德,渭浦呈祥,天賜殷宗,誕興元 「相。景侯佐命,樊滕是埒。介子揚名,甘、陳為伍。東京世 載,西晉重光。惟是良家,降神攸託。若如本生本行,或 示緣起。子長子雲,自敘元系,則云補處菩薩,仰嗣釋 迦。法王真子,是號彌勒。雖三會濟濟,華林之道未孚; 千尺巖巖,穰佉之化猶遠。但分身世界,濟度群生。機 有殊源,應無恆質。自敘因緣,大宗如」此。按《停水經》云: 「觀世音菩薩有五百身在此閻浮提地,示同凡品,教 化眾生。彌勒菩薩亦有五百身在閻浮提,種種示現, 利益眾生。」故其本跡,難得而詳言者也。爾其烝烝大 孝,肅肅惟恭,厥行以禮教為宗,其言以忠信為本。加 以風神爽朗,氣調清高,流化親朋,善和紛諍,豈惟更 盈毀璧,宜僚下丸而已哉。至於王戎吏部,鄧禹司徒, 同此時年,有懷棲遁,仍隱居松山雙林寺。棄捨恩愛, 非梁鴻之並遊;拜辭親老,如蘇耽之永別。自修禪遠 壑,絕粒長齋,非服流霞,若餐朝沆。太守王烋言其詭 詐,乃使邦佐幽諸後曹,迄至兼旬,曾無假食。於是州 郡媿伏,遠邇歸依,逃跡山林,肆行蘭若。又《自敘》云:「七 佛如來,十方並現,釋尊摩頂,願受深法。每至楗槌應 叩,法鼓裁鳴,空界神仙,共來行道。其外人所見者,拳 握之內,或吐異香,胸臆之間,乍表金色。時有信安縣 比丘僧朔,與其同類,遠來觀化,未及祗肅,忽見大士 身長丈餘。朔等驚慚,相趨禮拜,虔恭既畢,更睹常形。 又有比丘智勰、優婆夷錢滿願等,服膺累載,頻睹異 儀,或見腳長二尺,指長五寸餘,兩眼光明,雙瞳照耀, 皆為金色,並若金錢,譬李老而相侔,同周文而等狀。 姜嫄所履,天步可以為儔;河流大屐,神足宜其相比。 支郎之彥,既恥黃精;瞿曇之師,有慚青目。」既而四空 妙定,熏修已成;八解明心,莊嚴斯滿。時還鄉黨,化度 鄉親,俱識還源,並知迴向。「或立捨鬚髮,如聞善來,大 傾財寶,同修淨福。大士熏禪所憩,獨在高嚴,爰挺嘉 木,是名檮樹。擢本相對,似雙槐於俠門;合幹成陰,類 雙桐於空井。厥體貞勁,無爽大年,置霜停雪,寒暑蔥 翠,信可以方諸堅固,譬彼娑羅,既見守於神龍,將為 疑於變鶴。」乃於山根嶺下,創造伽藍,因此高柯,故名 雙林寺矣。大士亦還其里舍,貨貿妻兒,營締支提,繕 寫尊法。嘗以聚沙畫地,皆成圓果;芥子菴羅,無疑褊 陋。乃起九層塼塔,形相巋然,六時虔拜,巡繞斯託。又 以大乘方等靈藥寶珠,眷言山谷,希得傳寫。龍鄉思 其曉照,象駕乏其流通。復造《五時經典》,千有餘卷。與 夫鬻子而葬,同其至誠;嫁妻而隱,無殊高節。若「寄搏 麨,如因賣花,共指菩提,方成親眷。至如有相無相之 懷,虛己虛心之德,化雞在臂,方推理於自然;毒蛇傷 體,終無擾於深定。門徒肅肅,學侶詵詵,通被慈悲,義 無偏黨。」大通元年,縣中長宿傅普通等一百人,詣縣 令范胥,連名薦述。又以中大通四年,縣中豪傑傅德 宣等道俗三百人,詣縣令蕭詡,具陳德業。「夫以連城 之寶,照廡之珍,野老怪而相捐,工人迷而不識。胥等 體有流俗,才無鑒真,亟欲騰開,終成虧怠。梁高祖武 皇帝,紹隆三寶,弘濟四生,跡冠優填,神高仙豫。夫以 陳蕃靜室,猶懷天下之心;伊尹躬耕,思弘聖王之道。 況我有慧日明炬,如風寶車,濟是沉舟,能升彼岸。固 宜光宣正法,影響人王者乎。」於是以中大通六年正 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出都致書高祖,其辭曰:「雙 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條 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虛懷為本,不著為宗, 妄想為因,涅槃為果。其中善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 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以護養眾生,勝殘去殺, 普令百姓,俱稟六齋。夫以四海之君,萬邦之主,預居 王土,莫不祗肅。」爾時國師智者法師與名德諸眾僧 等,言辭謹敬,多乖釋迦之書;文牒畢恭,翻豫山公之 啟。大士年非長老,位匪沙門,通疏乘輿,過無虔恪。京 都道俗莫不嗟疑。至都,投太樂令何昌,并有弘誓, 「誓在御路,燒其左手,以此因緣,希當聞達。」昌以此書 呈同泰寺僧皓法師。師眾所知識,名稱普聞,見書隨 喜,勸以呈奏。皇心懽悅,遽遣招迎,來謁宸闈,亟論經 典。同泰寺前臨北闕,密邇南宮,仍請安居,備諸資給。 後徙居鍾山之下定林寺,遊巖倚樹,宴坐經行,京洛 名僧,學徒雲聚,莫不提函負衺,問慧諮禪,居蔭高松, 臥依盤石。於是四徹之中,恆泫甘露,六旬之內,常雨 天酒,豈非神仙影響,示現禎祥者乎?帝於華林園重 雲殿,自開講《三慧般若經》,窮須真之所問,御法勝之 高堂,百千龍像,圍繞餐聽,黑貂朱紱,王侯滿筵,國華 民秀,公卿連席。乃令大士獨榻,對揚天扆,并遣傳詔 及宣傳左右四人接受言論。爾時納揆之於臺內,司 隸之在殿中,杜預還朝,馬防親貴,舊儀懸席皆等。庶 僚以大士絕世通人,故加其殊禮矣。及玉輦升殿,雲 蹕在階,晏然箕坐,曾不山立。憲司譏問,愈見凝跱,但 答云:「法地若動,則一切法不安。」應對言語,皆為爽異。 昔漢皇受道,欒大不臣;魏祖優賢,楊叟如客。河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