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6 (1700-1725).djvu/13

此页尚未校对

曰:「我甚知主,皆昔業緣,汝無問也。設道有益,我尚不 說,況無益耶?」不言而終。

道容

按《比丘尼傳》:「新林寺尼道容,本住歷陽烏江寺,戒行 精峻,善占吉凶,逆知禍福,世傳為聖。晉明帝時,甚見 敬事,以花布席下,驗其凡聖,果不萎焉。及簡文帝先 事清水道師,道師,京都所謂王濮陽也。第內為立道 舍,容亟開導,未之從也。後帝每入道屋,輒見神人為 沙門形,滿於室內,帝疑容所為也,而莫能決。踐祚之」 後,烏巢太極殿,帝使曲安遠筮之,云:「西南有女人師, 能滅此怪。」帝遣使往烏江迎道容,以事訪之。答曰:「惟 有清齋七日,受持八戒,自當消弭。」帝即從之,整肅一 心。七日未滿,群烏競集,運巢而去。帝深信重,即為立 寺,資給所須,因林為名,名曰新林。即以師禮事之,遂 奉正法。往後晉顯尚佛,道容之力也。逮孝武時。彌相 崇敬。太元中。忽而絕跡。不知所在。帝敕葬其衣缽。故 寺邊有冢云。

令宗

按《比丘尼傳》:「司州寺尼令宗,本姓滿,高平金鄉人。幼 有清信,鄉黨稱之。家遇喪亂,為虜所驅,歸誠慊至,稱 佛法僧,誦普門品,拔除其眉。託云惡疾,求訴得放,隨 路南歸。行出冀州,復為賊所逐,登上枯樹,專誠至念, 捕者前望,終不仰視。尋索不得,俄而散去。宗下復前, 不敢乞食。初不覺饑,晚達孟津,無船可濟。慞惶憂懼」, 更稱三寶。忽見一白鹿,不知所從來,下涉河流,沙塵 隨起,無有波瀾。宗隨鹿而濟,曾不沾濡,平行如陸,因 得達家,仍即入道。誠心冥詣,學行精懇,開覽經法,深 義入神。晉孝武聞之,遣書通問。後百姓遇疾,貧困者 眾,宗傾資賑給,告乞人間,不避阻遠,隨宜贍恤,蒙賴 甚多。忍饑勤苦,形容枯悴。年七十五,忽早召弟子,說 「其夜夢見一大山,云是須彌,峻峰秀絕,高與天連,寶 飾莊嚴,暉曜爛日,法鼓鏗鏘,香煙芬馥,語令吾前,愕 然驚覺,即體中忽有異於常,雖無痛惱,狀如昏醉。」同 學道津曰:「正當是極耳。」交言未竟,奄忽遷神。

支妙音

按《比丘尼傳》:「簡靜寺尼支妙音,未詳何許人也。幼而 志道,居處京華,博學內外,善為文章。晉孝武帝太傅 會稽王道子並相敬奉,每與帝及太傅、中朝學士談 論屬文,雅有才致,藉甚有聲。太傅以太元十年為立 簡靜寺,以音為寺主,徒眾百餘人。一生內外才義者 因之以自達,供䞋無窮,富傾都邑,貴賤宗事。門有車」 馬,日百餘乘。荊州刺史王忱死,帝意欲以王恭代之。 時桓元在江陵,為忱所拆挫,聞恭應往,素又憚恭。殷 仲堪時為黃門侍郎,生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禦,意 欲得之,乃遣使憑妙音尼為堪圖州。既而帝問妙音: 「荊州缺外,聞云誰應作者?」答曰:「貧道出家人,豈容及 俗中論議?」如聞內外談者,並云無過「殷仲堪」,以其意 慮深遠,荊楚所須。帝然之,遂以代忱。於是權傾一朝, 威行內外。

道儀

按《比丘尼傳》:「何后寺尼道儀,俗姓賈,鴈門樓煩人,惠 遠姑也。出適同郡解直。直為潯陽令亡。儀年二十二, 棄捨俗累,披著法衣,聰明敏哲,博聞強記。誦《法華經》, 講《維摩》小品,精義達理,因心獨悟。戒行高峻,神氣清 遠。聞中畿經律漸備,講集相續。晉泰元末,至京師,住 何后寺。端心律藏,妙究精微。身執卑恭,在幽不惰。衣」 裳粗敝,自執杖缽,清散無矯,道俗高之。年七十八,遇 疾而篤,執心彌勵,誦念無殆。弟子請曰:「願加消息,冀 蒙勝損。」答曰:「非汝所宜。」言絕而卒。

慧果附慧意 慧鎧

按《比丘尼傳》:「宋景福寺尼慧果,俗姓潘,淮南人也。常 行苦節,不衣綿纊,篤好毘尼,戒行清白,道俗欽羨,風 譽遠聞。宋青州刺史北地傅弘仁雅相歎賞,厚加賑 給。以永初三年割宅東面為立精舍,名曰景福寺,以 果為綱紀,䞋遺之物,悉以入僧。眾業興隆,大小悅服。 至元嘉六年,西域沙門求那跋摩至,果問曰:『此土諸 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愛道,誠有高例。未測厥 後,得無異耶』?」答曰:「無異。」又問:「就如律文,戒師得罪,何 無異耶?」答曰:「有尼眾處,不二歲學,故言得罪耳。」又問: 「乃可此國先未有尼,非閻浮無也?」答曰:「律制十僧得 受具戒,邊地五人亦得受之,正為有處,不可不如法 耳。」又問:「幾許里為邊地?」答曰:「千里之外,山海艱阻隔 者是也。」九年,率弟子慧燈等五人,從僧伽跋摩重受 具戒,敬慎奉持,如愛頂腦。春秋七十餘,元嘉十年卒。 弟子慧意、慧鎧,並以節行聞於時也。

法盛

按《比丘尼傳》:「建福寺尼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遭趙 氏亂,避地金陵。以元嘉十四年於建福寺出家。才識 慧解,率由敏悟。自以桑榆之齒,流寓皇邑,雖復帝道 隆寧,而猶懷舊土,惟有探賾元宗,乃可以遺憂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