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6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夜,窮研經律,言談典雅,宋文帝善之。元嘉七年,外國」 沙門求那跋摩宋大將軍立王國寺,請移住焉。十一 年,有獅子國比丘尼十餘人至樂重,從僧伽跋摩受 具足戒。至二十一年,移憩東青園寺,諮請深禪,窮究 妙境。及文帝崩,東遊會稽,止於剡之白山照明精舍。 學眾雲集,從容教授,道盛東南矣。齊永明五年,陳留 阮儉,篤信士也,捨所居宅,立「齊明精」舍,樂綱紀,大小 悅服,遠近欽風,皆願依止。徒眾二百餘人,不聚䞋施。 歲建一講,僧尼不限,平等資供。年八十一,永明三年 卒。剡又尼僧茂,本姓王,彭城人也。節食單疏,勤苦為 業,用其親遺,起「竹園精舍」焉。

淨秀

按沈約《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尼淨秀本姓梁氏,安 定烏氏人也。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賜姓 嬴氏。周孝王時,封其十六世孫非子於秦,其曾孫秦 仲為宣王侯。伯平王東遷,封秦仲少子於梁,是為梁 伯。漢景帝世,梁林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烏氏,遂為 郡人焉。自時厥後,昌裔阜世,名德交輝,蟬冕疊映。漢」 元嘉元年,梁景為尚書令,少習《韓詩》,為世通儒。魏時, 梁爽為司徒左長史、祕書監,博極群書,善談元理。晉 太始中,梁闡為涼、雍二州刺史,即尼之迺祖也。闡孫 撝,晉范陽王虓驃騎參軍事,漁陽太守。遭永嘉蕩析, 淪於偽趙,為祕書監征南長史,後得還。晉為散騎侍 郎。子疇字道度,征虜司馬。子粲之仕宋征虜府參軍 事,封龍川縣都亭侯。尼即都亭侯之第四女也。挺慧 悟於曠劫,體妙解於當年,而性調和綽,不與凡孩孺 同數。弱齡便神情峻徹,非常童稚之伍,行仁尚道,洗 志法門。至年十歲,慈念彌篤,絕粉黛之容,棄錦綺之 翫,誦經行道,長齋蔬食。年十二,便求出家,家人苦相 禁抑,皆莫之許。於是心祈冥感,專精一念,乃屢獲昭 祥,亟降瑞相。第四叔超獨為先覺,開譬內外,故雅操 獲遂。秀天性聰叡,幼而超群。年至七歲,自然持齋,家 中請僧行道,聞讀《大涅槃經》,不聽食肉,於是長蔬不 噉。二親覺知,若得魚肉,輒便棄去。昔有外國普練道 人出於京師,往來梁舍,便受五戒,勤翹奉持,未嘗違 犯,日夜恆以禮拜讀誦為業,更無餘務。及手能書,常 自寫經。所有財物,唯充功德之用。不營俗好,少欲入 道。父母為障,遂推流歲月。至年二十九,方獲所志。落 髮青園,服膺寺主。秀事師虔孝,先意承旨,盡心竭力, 猶懼弗及。躬修三業,夙夜匪懈。僧使眾役,每居其首。 精進劬勤,觸事關涉。有開士馬先生者,於青園見秀, 即便記云:「此尼當生兜率天也。」又親於佛殿內坐禪, 同集三人。忽聞空中有聲,狀如牛吼,二尼驚怖,迷悶 戰慄。秀惔然自若,徐起下床,歸房執燭,檢聲所在。旋 至构欄,二尼便聞殿上有人相語云:「各自避路」,某甲 師還後,又於禪房中坐伴類數人,二尼鼾眠,此尼於 睡中見有一人頭屆於屋,語云:「勿驚某甲師也。」此尼 於是不敢復坐。又以一時坐禪,同伴一尼,有小緣事, 暫欲下床。見有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撓某甲師。」於是 閉氣徐出,歎未曾有如此之事,比類甚繁,既不即記, 悉多漏忘,不得具載。性愛戒律,進止俯仰,必欲遵承。 於是現請曜律師講。內自思惟,但有直一千心中慮 事不辦,夜即夢見鴉鵲鴝鵒雀子各乘車,車並安軒, 車之大小,還稱可鳥形,同聲唱言:「我助某甲尼講去。」 既寤歡喜,知事當成。及至就講,乃得七十檀越設供, 果食皆精。後復又請穎律師開律即發講日,清淨甖 水自然香,如水園香氣,深以為欣。既而坐禪得定,至 夜中方起,更無餘伴,便自念言:「將不犯獨。」即諮律師, 律師答云:「無所犯也。」意中猶豫,恐違失,且見諸寺尼 僧多有不如法,乃喟然歎曰:「嗚呼!鴻徽未遠,靈緒稍 隤,自非引咎責躬,豈能導物?」即自懺悔,行摩那睡。於 是京師二部,莫不咨嗟云:「如斯之人,律行明白,規矩 應法,尚爾思愆,何況我等動靜多過,而不慚愧者哉?」 遂相率普懺,無有孑遺。又於南園就穎律師受戒。即 受戒日,淨甖水香,還復如前。青園諸尼及以餘寺,無 不更受戒者。律師於是亦次第詣寺,敷弘戒品,闡揚 大教,故憲軌遐流,迄屆於今。穎律師又令秀約語諸 寺尼,「有高床俗服者,一切改易。」秀奉旨制勒,無不祗 承。律藏之興,自茲更始。後又就三藏法師受戒,清淨 水香復如前,不異青園。徒眾既廣,所見不同,師已遷 背,更無覲侍。於是思別立住處,可得外嚴聖則,內窮 宴默者。以宋大明七年八月,故黃脩儀及南昌公主, 深崇三寶,敬仰德行,初置精舍,秀麻衣弗溫,藿食忘 饑,躬執泥瓦,盡勤夙夜。以宋泰始三年明帝賜號曰 「禪林」,蓋性好閒靜,冥感有徵矣。而制龕造像,無不畢 備。又寫集眾經,皆令具足,裝潢染成,悉自然。有娑羅 伽龍王兄弟二人現跡,彌日不滅,知識往來,並親瞻 睹。招納同住十有餘人,訓化獎率,皆令禪誦。每至奉 請聖僧,果食之上,必有異跡。又於一時虔請聖眾,七 日供養,禮懺始訖,攝心運想,即見兩外國道人舉手 共語:「一云呿羅」,一云「毘呿羅。」所著袈裟,色如桑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