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6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當王之兆也。

《宋高僧傳》:「釋隱峰遊遍靈跡,忽於金剛窟前僵立而 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舁就爇,屹定 如山,併力不動,遠近瞻觀,驚歎希奇。峰有妹為尼,入 五臺,瞋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 於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㩦貳,請從恆度』。以手 輕攘,僨然而仆。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 一頌云。「獨絃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 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紀聞》:「廣敬寺尼員智,嘗與同侶于終南山中結夏。夏 夜月明,下有哭而來者,其聲雄大甚悲。既至,乃一人 長八尺餘,立于廬前,聲不輟。尼等執心正念,不懼而 哭者,竟不言而去。」

《續酉陽雜俎》:「曹州南華縣端相寺,時尉李蘊至寺巡 檢,偶見尼房中地方丈餘獨高,疑其藏物,掘之數尺, 得一瓦瓶,覆以木盤,視之有」《骨大方隅》,顴下屬骨 兩片長八寸,開罅徹上容,釵股若合筒瓦,下齊如截, 瑩如白牙。蘊意尼所產,因毀之。

《諸經要集》:《舊雜譬喻經》云:「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 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 生舍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衛便走,自持飯 與沙門歡喜,後作比丘尼,得應真道。」

《續文獻通考》:唐末有海印者,為尼于悲光寺,才思清 俊。有《舟夜》一章云:「水色連天色,風聲益浪聲。旅人歸 思苦,漁叟夢魂驚。舉棹雲先到,移舟月逐行。旋吟詩 句罷,猶見遠山橫。」

《冥祥記》:尼宋智通,年少信佛而不專師,死罷道,嫁魏 郡梁甫,生一男,家貧無以為衣,有《法華》等經,悉練之 以衣其兒俄得病,遍體壞爛,狀若火瘡,有細白蟲,日 出數升餘,晝夜號叫,聞空中語云:「壞經為衣,得此報。」 旬餘而死。

《五代史孫方諫傳》:「方諫,鄭州清苑人也。初,定州西北 有狼山堡,定人常保以避契丹,有尼深意居其中,以 佛法誘民,民多歸之。後尼死,堡人言其尸不朽,因奉 而事之。尼姓孫氏,方諫自以為尼,族人即繼行其法, 堡人推以為主。」

《宋史孫行友傳》:「行友,莫州清苑人,世業農。初,定州西 二百里有狼山者,當易州中路,舊有城堡,邊人賴之 以避寇。山中蘭若有尼,姓孫氏,名深意,有術惑眾。行 友兄子方諫名之為姑師,事之甚謹。及尼坐亡,行友 益神其事,因以其術然香燈,聚民漸眾。自晉少帝與 契丹絕好,邊州困於轉輸,逋民往往依方諫,推以為」 帥。方諫懼主帥捕逐,乃表歸朝,因署為東北西招牧 指揮使,且賜院額曰「勝福。」每契丹軍來,必率其徒襲 擊之,鎧仗畜產,所得漸多,人益依以避難焉。易定帥 聞于朝,因以方諫為邊界遊奕使,行友副之。自是捍 禦侵軼,多所殺獲。周顯德初,正授節鉞。世宗自河東 還,加檢校太傅。六年,世宗北征,行友攻下契丹之易 州,擒其刺史任欽以獻。宋初,加同平章事。狼山佛舍, 妖妄愈甚,眾趨之不可禁。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 歸山,詔不允。建隆二年,乃徙其帑廩,召集丁壯,繕治 兵甲,欲還狼山以自固。兵馬都監樂繼能密表其事, 太祖遣閤門副使武懷節馳騎會鎮、趙之兵,稱「巡邊」, 直入其城,行友不之覺。既而出詔示之,令舉族赴闕, 行友倉皇聽命。既至,命侍御史李維岳就第鞫之,得 實,下詔切責,削奪從前官爵,勒歸私第,仍戮其部下 數人。遣使馳詣狼山,輦其尼師之屍焚之。

《湘山野錄》:太宗第七女申國大長公主,平生不茹葷。 端拱初,幸延聖寺,願捨為尼。真宗即位,遂乞削髮。上 曰:「朕之諸妹皆厚賜湯邑,築外館以尚天姻,酬先帝 之愛也。汝獨願出家,可乎?」申國曰:「此先帝之願也。」堅 乞之,遂允。進封吳國,賜名清裕,號報慈正覺大師,建 寺都城之西,額曰「崇真。」藩國近戚及掖庭嬪御願出 家者,若密恭懿王女萬年縣主,曹恭惠王女惠安縣 主,凡三十餘人,皆隨出家。詔普度天下僧尼。申國俗, 壽止三十八,尼夏十有六入滅。

《聞見後錄》:熙寧初,神宗謂王安石曰:有比丘尼千姓 者,為富弼言:「世界漸不好,勿預其事可也。」弼信之,然 亦不之罪也。

《燕翼貽謀,錄僧寺戒壇》,尼受戒混淆其中,因以為奸。 太祖皇帝尤惡之,開寶五年二月丁丑,詔曰:「僧尼無 閑,實紊教法。應尼合度者,只許于本寺起壇受戒,令 尼大德主之。如違,重置其罪。許人告。」則是尼受戒不 須入戒壇,各就其本寺也。近世僧戒壇中公然招誘 新尼受戒,其不至者,反誣以違法。尼亦不知法令本 「以禁僧也」,亦信以為然,官司宜申明禁止之。

《養痾漫筆》:「嘉泰間,內臣李大謙于行都九里松玉泉 寺側建功德寺,役工數內有漆匠張某者,天台人。偶 春夜出浴回,于道中遇一老嫗挽入小門,暗中以手 捫壁,隨嫗而行,但覺是布幕。轉經數曲,至一室中,使 就物坐,此嫗乃去。繼有一尼㩦燈至,又見四壁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