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6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審提刑作麼生?」公曰:「硬。」果昌曰:「也是第二月。」公為寫 七佛殿額,乃問:「七佛重出世時如何?」果昌曰:「一回相 見一回新。」公頷之而已。投子聰禪師嘗被人殺,監寺 吏押聰繫獄。時公按行入州界,夢神人云:「州有肉身 菩薩,枉坐縲紲。」公即訪吏,以聰事告,公遽立釋之。其 《贊投子青像》曰:「一隻履,兩牛皮,金烏啼處木雞飛。半 夜賣油翁發笑,白頭生得黑頭兒。」復贊五祖曰:「人孰 無父,祖獨有母。其母為誰?周氏季女。」「濁港滔淊入大 江,門前依舊長安路。」及會芙蓉楷禪師,公曰:「與師相 別幾年?」芙蓉曰:「七年。」公曰:「學道來,參禪來?」芙蓉曰:「不 打這鼓笛。」公曰:「恁麼則空遊山水,百無所能也。」芙蓉 曰:「別來未久,善能高鑒。」公大笑。公有《辭世偈》曰:「生無 可戀,死無可捨,大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 極樂。」便奄然而終。公有《輔道集》,蘇軾為序傳於世。 按《佛祖統紀》,傑詣雙林,禮大士輪藏,瞻仰之次,輪忽 自轉,大眾嘆異。傑為贊以記其事。傑嘗以淨土之道 為自信,繪丈六阿彌陀佛隨身觀念。壽終之時,感佛 來迎,端坐而化。

按淨土晨鐘傑,少年登科,官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 刑獄。尊崇佛法,明悟禪宗,謂「眾生根有利鈍,易知易 行。惟西方淨土,但能一心觀念,總攝散心,仗佛願力, 決生安養。」嘗作《天台十疑論序》《王古直指淨土決疑 序》《彌陀寶閣記》《安養三十贊》,弘闡西方教觀,接引未 來。將終之日,端坐而化。宣和中,王荊公夫人神遊淨 土。見公與馬圩坐《蓮花》云。

左伸

按《法華持驗》,微士左伸,天台臨海人。從神照受菩薩 戒,鐫西方三聖像,旦夜虔事,誦《法華經》三千四百部, 《金剛般若》二萬卷。紹聖二年秋,命沙門唱《法華》,首題 增受菩薩戒。尋夢三偉人立江皋,召伸登舟,即請僧 誦彌陀經,遽曰:「我已見佛光。」端坐而去。

劉經臣

按《指月錄》:僉判劉經臣居士,字興朝,初於佛法未之 信,會東林總禪師啟迪之,因醉心祖道。既而問雪竇: 如何是佛祖本源?竇曰:「千峰寒色。」語下有省。歲餘官 雒幕,謁韶山杲,將去任,辭韶。韶曰:「公如此用心,何愁 不悟?爾後或有非常境界,無量歡喜,宜急收拾。收拾 得即成法器,收拾不得或致失心。」未幾,復謁智海,請 問因緣。海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伱十二時中放光 動地,不自覺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公益疑不解。一 夕入室,海舉波羅提尊者對香,至「王見性是佛」之語 問,公不能對。疑甚,歸寢。至五鼓覺,方追念間見種種 異相,表裡通徹,六根震動,大地回旋,如雲開月現,喜 不自勝。因憶韶山所囑,遂抑之。及明趨智海以所得 告,海為證據,且曰:「更須用得始得。」公曰:「莫要履踐否?」 海厲聲曰:「這箇是甚麼事,卻說履踐?」公默契之,遂著 《明道諭儒篇》以警世曰:「明道在乎見性,余之所悟者, 見性而已。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 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逸也,性也』。揚子曰:『視 聽言貌思,性所有也』。」有見於此,則能明乎道矣。當知 道不遠人,人之於道,猶魚之於水,未嘗須臾離也。唯 其迷己逐物,故終身由之而不知佛曰大覺,儒曰先 覺,蓋覺此耳。昔人有言曰:「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 又曰:「大道祗在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 不離聲色言語。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倒 鎮相隨,語默同居止。欲識佛去處,祗這語聲是。」此佛 者之語,道為最親者。「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 其倚於衡也,瞻之在前也,忽焉在後也,取之左右,逢 其原也。」此儒者之語,道最邇者。奈何此道惟可心傳, 不立文字。故世尊拈花,而妙心傳於迦葉,達磨面壁, 而宗旨付於神光。六葉既敷,千花競秀,分宗列派,各 有門庭。故或瞬目揚眉,擎拳舉指,或行棒行喝,豎拂 拈槌,或持義張弓,輥毬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 或一默一言,一噓一笑,乃至種種方便,皆是親切為 人。然祗為太親,故人多罔措。瞥然見者,不隔絲毫。其 或沉吟,迢迢萬里,欲明道者,宜無忽焉。祖祖相傳,至 今不絕,真得吾儒所謂「憤而不發,開而弗違」者矣。余 之有得,實在此門。反思吾儒自有此道,良哉!孔子之 言,默而識之,一以貫之。故目擊而道存,指掌而意喻。 凡若此者,皆合宗門之妙旨,得教外之真機。然孔子 之道,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既沒,不得其傳, 而所以傳於世者,特文字耳。故余之學,必求自得而 後已。幸余「一夕開悟,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 思,口之所談,手足之所運動,無非妙者。得之既久,日 益見前,每以與人,人不能受,然後知其妙道果不可 以文字傳也。」嗚呼!是道也,有其人則傳,無其人則絕。 余既得之矣,誰其似之乎?終余之身,而有其人耶?無 其人耶?所不可得而知也。故為記頌歌語,以流「播其 事,而又著此篇,以諭吾徒」云。

王衷

按《佛祖統紀》:「王衷居錢塘孤山,即林和靖之故跡,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