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6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雲山海月都拋卻,贏得莊周蝶夢長。」大慧休去一語 公,公疑其所悟不根。後過無錫,招至舟中。問曰:「婆生 七子六箇,不遇知音,秖這一箇,也不消得。」便棄水中。 大慧老師言:「道人會得,且如何會妙?」總曰:「已上共通, 並是詣實。」公大驚。烏龍長老訪公,說話次,公問:「昔有 官人問泗州大聖曰:『師何姓』?大聖曰:『姓何』?」曰:「『住何國』? 大聖曰:『住何國』。此意如何?」烏龍曰:「大聖本不姓何,亦 不是何國人,乃隨緣化度耳。」公笑曰:「大聖決定姓何, 住何國?」如是往返數次。後致書於大慧,乞斷此公案。 大慧曰:「有六十棒,將三十棒打大聖,不合道姓何;三 十棒打濟川,不合道大聖決定姓何。若是烏龍長老, 教自領出去。」其論遂定。大慧一日過明月庵,見壁間 畫髑髏,公因有頌曰:屍在這裡,其人何在?乃知一「靈 不居皮袋。大慧不肯,別作頌曰:『即此形骸,便是其人。 一靈皮袋,皮袋一靈』。」公益難服。公後知卭州,所至晏 晦無倦。嘗自詠曰:公事之餘喜坐禪少曾將脅到床 眠雖然現出宰官相長老之名《四海傳》:紹興二十三 年秋,乞休致,預報親知,期以十月三日告終。至日,令 後廳置高座,見客如平時。至辰巳間,具衣冠降階望 闕肅拜,請漕使攝卭事,著僧衣履,踞高座,囑諸官吏 及道俗各宜向道,扶持教門,建立法幢。遂拈拄杖按 膝,蛻然而化。漕使請曰:「安撫去住,如此自由,何不留 一頌?」公張目索筆書曰:「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 盡,龜哥眼赤,書畢竟爾長往。」建炎後,名山巨剎教藏 多不存。公屢以己俸印施,凡一百二十八藏。門人蒲 大聘嘗誌其事,有「《語錄》《頌古》」行於世。

按《佛祖統紀》,「楫由太學登第,初訪道禪林,晚年專崇 淨業,作西方禮文、彌陀懺儀。歸鄉郡,作凈土會,感香 爐中白光亙天,舍利應現。靖康兵厄,名山藏經多毀。 楫積俸資,造大藏經四十八藏,小藏四大部者亦四 十八藏,造栴檀像,彌陀九品化生,隨身奉供。後以給 事中出帥瀘南,率道俗作繫念會。及鎮長沙,於廳事」 設高座,著僧衣,登座謝官吏,橫拄杖於膝上而化。

李彌遠

按《指月錄》:「侍郎李彌遠,號普現居士,參圜悟。一日朝 回,至天津橋,馬躍忽有省,通身汗流,直造天寧。適悟 出門遙見,便喚曰:『居士且喜大事了畢』。公厲聲曰:『和 尚眼花作麼』?悟便喝,公亦喝。於是機鋒迅捷,凡與悟 問答,當機不讓。及遷吏部,方在壯歲,遽乞祠祿歸閩, 連江築庵自娛。一日示微恙,索湯沐浴畢,遂趺坐作」 偈曰:「漫說從來收護。今日分明呈露。虛空㭮倒須彌。 說甚向上一路。」擲筆而逝。

張九成

按《宋史》本傳:「九成,字子韶,其先開封人,徙居錢塘。紹 興二年,策進士,九成擢寘首選,授鎮東軍簽判,後權 禮部侍郎兼侍講,兼權刑部侍郎。先是,徑山僧宗杲 善談禪理,從遊者眾,九成時往來其間。秦檜恐其議 己,令司諫詹大方論其與宗杲謗訕朝政,謫居南安 軍。檜死,起知溫州。九成即丐祠歸,數月病卒。九成研」 思經學,多所訓解。然早與學佛者游,故其議論多偏。 寶慶初,特贈太師,封崇國公,諡「文忠。」

按《教外別傳》:侍郎無垢居士張九成未第時,因客談 楊文公、呂微仲諸名儒所造精妙,皆由禪學而至也, 於是心慕之。聞寶印楚明禪師道傳大通,居淨慈,即 之請問入道之要,明曰:「此事唯念念不捨,久久純熟, 時節到來,自然證入。」復舉趙州柏樹子話,令時時提 撕,公久之無省,辭謁善權清禪師,公問:「此事人人有 分,箇箇圓成,是否?」清曰:「然。」公曰:「為甚麼某無箇入處?」 清於袖中出數珠示之,曰:「此是誰底?」公俯仰無對。清 復袖之曰:「是汝底則拈取去,纔涉思惟,即不是汝底。」 公悚然。未幾,留蘇氏館。一夕如廁,以《柏樹子話》究之, 聞蛙鳴,釋然契入。有偈曰:「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 坤共一家。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元沙屆明, 謁法印一禪師,機語頗契。適私忌,就明靜庵供雲水 主僧。惟尚禪師纔見,乃展手。公便喝,尚批公頰。公趨 前,尚曰:「張學錄何得謗大般若?」公曰:「某見處祗如此, 和尚又作麼生?」尚舉馬祖陞堂,百丈卷席話詰之,敘 語未終,公推倒卓子,尚大呼:「張學錄殺人!」公躍起,問 旁僧曰:「汝又作麼生?」僧罔措,公毆之,顧尚曰:「祖禰不 了,殃及兒孫。」尚大笑。公獻偈曰:「卷席因緣也大奇,諸 方聞舉盡攢眉。臺盤趯倒人星散,直漢從來不受欺。」 尚答曰:「從來高價不饒伊,百戰場中奮兩眉。奪角衝 關君會也,叢林誰敢更相欺。」紹興癸丑魁多士,復謁 尚於東庵,尚曰:「浮山《圓鑑》云:『饒伱入得汾陽室,始到 浮山門,亦未見老僧在,公作麼生』?」公叱侍僧曰:「何不 祗對?」僧罔措,公打僧一掌曰:「蝦蟆窟裡果沒蛟龍。」丁 巳秋,大慧禪師董徑山,學者仰如星斗。公閱其語要, 歎曰:「是知宗門有人持以語,尚恨未一見。」及為禮部 侍郎,偶參政劉公請大慧說法於天竺,公三往不值。 暨大慧報謁,公見但寒暄而已,大慧亦默識之。尋奉 祠還里,至徑山,與馬給事諸公議格物,大慧曰:「公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