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6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來訪,年八十二,不飲酒食肉,兩目爛然,蓋童子也。自

言十二歲齋居修行,無妻子。有兄弟三人,皆持戒念 道,長者九十二,次者九十。與論生死事,頗有所知。居 州城東南六七里,佛兒嘗賣菜之東城,見老人言:『即 心是佛,不在斷肉』。余言:『勿作此念,眾人難感易流』。老」 人大喜曰:「如是如是。」

《佛法金湯編》:陳師道字無已,號後山居士,彭城人。少 刻苦好學。元祐中,蘇軾、孫覺、傅堯俞薦於朝,授徐州 教授。元符三年,詔治泰陵,登封令婁異請因餘力修 少林道場,成曰「面壁蘭社。」師道為記。

《學佛考訓》:王子文諱彧,自號照了居士。崇寧間,棄官 學佛,往來登封盧氏山中二十年,布衣蔬食,井臼自 親。人傳其異,嘗有偈云:「來何遲,去何早,二五不多十 不少。一聲杓木遍虛空,誰識堂堂真照了。」

《佛法金湯編》:韓駒字子蒼,政和初除正字,終徽猷閣 待制,江西詩派之一也。嘗聞道於草堂清禪師致書 云:「近閱《傳燈》,言通意料,頗合於心。但世緣萬緒,情習 千端,未易消釋。須有切要明心處,毋吝指教。」清答曰: 「欲究此事,善惡二途皆勿萌於心,能障人智眼。文字 亦不必多看,塞自悟之門。」子蒼得此指導,乃述意云: 「鐘鼎山林無二致,閒中意趣靜中身。都將聞見歸虛 照,養性存心不問人。」

《教外別傳》:待制潘良貴居士字義榮,年四十回心祖 闈,所至掛缽,隨眾參叩。後依佛燈,久之不契。因訴曰: 「『某祗欲死去時如何』?佛燈曰:『好個封皮,且留著使用, 而今不了不當即去,忽被他換卻封皮,卒無整理處』。」 公又以南泉斬貓兒話問曰:「『某看此甚久,終未透徹, 望和尚慈悲』。佛燈曰:『伱祗管理會別人家貓兒,不知 走卻自家狗子』。」公於言下如醉醒。

《先覺宗乘》。徐俯字師川,分寧人,號東湖居士。建炎中, 累官僉書樞密院事。每侍先龍圖,謁法昌、靈源二禪 師,語論終日,公聞之,藐如也。及法昌歸寂,在笑談間, 公異之,始篤信此道。後丁父憂,念無以報罔極,命靈 源至孝址說法。靈源登座問答已,乃曰:「諸仁者,祗如 先龍圖平日讀萬卷書,如水傳器,涓滴不遺。且道尋 常著在甚麼處?而今捨識之後,這著《萬卷書》底又卻 向甚麼處去也?」公聞,灑然有得,遂曰:「吾無憾矣。」靈源 下座問曰:「學士適來見個甚麼,便恁麼道?」公曰:「若有 所見,則鈍置和尚去也。」靈源曰:「恁麼則老僧不如。」公 曰:「和尚是何心行?」靈源大笑。靖康初,為尚書外郎,與 朝士同志者挂缽於天寧寺之擇木堂,力參圓悟,圓 悟亦喜其見地超邁。一日,至書記寮,指圓悟頂相曰: 「這老漢腳跟猶未點地在。」圓悟顰蹙曰:「甕裏何曾走 卻鱉。」公曰:「且喜老漢腳跟點地。」圓悟曰:「莫謗他好。」 《指月錄》:郡王趙令衿參圓悟於甌阜,公欣然就其鑪 錘,悟不少假。公固請,悟曰:「此事要得相應,直須是死 一回始得。」公默契,嘗自疏之。其略曰:「家貧遭劫,誰知 盡底不存。空室無人,幾度賊來亦打。」悟見,囑令加護。 紹興庚申冬,謁大慧。慧聞令擊鼓入室,公欣然,袖香 趨之。慧曰:「趙州洗缽盂話,居士作麼生會?」公曰:「討甚 麼碗?」拂袖便出。慧起搊住曰:「古人向這裏悟去,伱為 甚麼不悟?」公擬對,慧搊之曰:「討甚麼碗?」公曰:「還這老 漢始得。」

《佛祖綱目》:「趙令衿,字表之,號超然居士。任南康時,多 與禪衲遊公堂間,為維摩丈室。」

《先覺宗乘》,建寧府仙州山吳十三道人,每以己事叩 諸禪。及開善歸,結茅於其左,遂往給侍。紹興庚申三 月八日夜,適然啟悟,占偈呈開善曰:「元來無縫罅,觸 著便光輝。既是千金寶,何須彈雀兒。」開善答曰:「啐地 折時真慶快,死生凡聖盡平沈。仙州山下呵呵笑,不 負相期夙昔心。」

《教外別傳》內翰曾開居士字天游,久參圓悟,暨往來 大慧之門有日矣。紹興辛未,佛海補三衢光孝公與 超然居士趙公訪之,問曰:「如何是善知識?」佛海曰:「燈 籠露柱,貓兒狗子。」公曰:「為甚麼贊即歡喜,毀即煩惱?」 佛海曰:「侍郎曾見善知識否?」公曰:「某三十年參問:何 言不見?」佛海曰:「向歡喜處見,煩惱處見。」公擬議,佛海 震聲便喝。公擬對,佛海曰:「開口底不是。」公罔然。佛海 召曰:「侍郎向甚麼處去也?」公猛省,遂點頭說偈曰:「咄 哉瞎驢,叢林妖孽。震地一聲,天機漏泄。有人更問意 如何?」拈起拂子劈口截。佛海曰:「也祗得一橛。」

《佛法金湯編》:呂正己,顯謨閣學士。參長蘆且菴仁禪 師,嘗問師曰:「衣裏藏珠是甚麼人?」師起抖擻曰:「一物 也無。」正己唯唯。師贈偈曰:「君今親切到長蘆,抖擻衣 衫一物無。此去逢人如有問,但言風急浪花麤。」正己 投機偈云:「針芥相投夙有緣,千年孤立雪庭寒。禪人 若問前程事,萬里長安到不難。」師可之。

張浚,字德遠,號紫嚴。紹興中拜相,封和國公,孝宗朝 封魏國公,諡忠獻,南軒之父也。圓悟勸公歸蜀,住昭 覺寺。公問道於師,師曰:「巖頭云:『卻物為上,逐物為下。 若能於物上轉得疾,一切立在下風』。」師復示以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