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6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

嵩嶽,精專不懈。忽遇大神乘雲駕龍,導從百靈,仙人 玉女,左右侍衛,集止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往 辛亥年,嵩嶽鎮靈集仙宮主表天曹,稱自天師張陵, 去世已來,地上曠職,修善之人,無所師授。」嵩嶽道士 上谷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軌範,首處師 位,吾故來觀汝,授汝天師之位,賜汝《雲中音誦新科 之誡》二十卷,號曰《並進》。言吾此經誡,自天地開闢以 來,不傳於世,今運數應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 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虛, 豈有斯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鍊,使主 九疑人長客之等十二」人,授謙之《服氣導引口訣》之 法,遂得辟穀,氣盛體輕,顏色殊麗。弟子十餘人,皆得 其術。奉常八年十月戊戌,有牧土上師李譜文來臨 嵩嶽,云「老君之元孫,昔居代郡桑乾,以漢武之世得 道,為牧土宮,主領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 萬里有奇,蓋歷術一章之數也。其中為方萬里者,有 三百六」十萬。遣弟子宣教云:嵩嶽所統,廣漢平土方 萬里。以授謙之。作誥曰:「吾處天宮,敷演真法,處汝道 年二十二歲,除十年為竟,蒙其餘十二年教化,雖無 大功,且有百授之勞。今賜汝遷入內宮,太真太寶九 州真師、治鬼師、治民師、繼天師四錄,脩勤不懈,依勞 復遷。賜汝《天中三真太文錄》,劾召百神,以授」弟子。文 錄有五等,一曰陰陽太官,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 真官,四曰宿宮散官,五曰並進錄。主壇位、禮拜、衣冠 儀式,各有差品,凡六十餘卷,號曰《錄圖真經》。付汝奉 持,轉佐北方太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能興造克 就,則起真仙矣。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 難,但令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若家有嚴君,功及上 世。其中能修身服藥,學長生之術,即為真君種民。藥 別授方,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皆有決要。上 師李君,手筆有數篇,其餘皆《正真書》」,曹趙道覆所書 古文鳥跡篆隸雜體,辭義約辯,婉而成章。始光初奉 其書而獻之,世祖乃令謙之止於張曜之所,供其食 物。時朝野聞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獨異其言, 因師事之,受其法術。於是上疏讚明其事曰:「臣聞聖 王受命,則有天應。而《河圖》《洛書》,皆寄言於蟲獸之文。 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燦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比。 昔漢高雖復英聖,四皓猶或恥之,不為屈節。今清德 隱仙,不召自至。斯誠陛下侔蹤軒黃,應天之符也。豈 可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世祖欣然, 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致其餘弟子在山 中者。於是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 浩事天師,禮拜甚謹。人或譏之,浩聞之曰:「昔張釋之 為王生結襪,吾雖才非賢哲,今奉天師,足以不愧於 古人矣。」及嵩高道士四十餘人至,遂起天師道場於 京城之東南,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給道士百二 十人衣食,齊肅祈請,六時禮拜,月設廚會數千人。

太平真君三年春正月甲申帝至道壇親受符籙備法駕旗幟盡青

按《魏書世祖本紀》云云。 按《釋老志》。世祖將討赫連 昌,太尉長孫嵩難之。世祖乃問幽徵於謙之,謙之對 曰:「必克。陛下神武應期,天經下治,當以兵定九州,後 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真君三年,謙之奏曰:「今陛下 以真君御世,建靜輪天宮之法,開古以來未之有也。 應登受符書,以彰聖德。」世祖從之。於是親至道壇,受 符籙,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家之色也。自後諸帝 每即位皆如之。恭宗見謙之奏造靜輪宮,必令其高, 不聞雞鳴狗吠之聲,欲上與天神交接。功役萬計,經 年不成。乃言於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高定分。今謙之 欲要以無成之期,說以不然之事,財力費損,百姓疲 勞,無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東山萬仞之上,為 功差易。」世祖深然恭宗之言,但以崔浩贊成,難違其 意,沈吟者久之,乃曰:「吾亦知其無成,事既爾,何惜五 三百功?」

太平真君九年,葬寇謙之以道士之禮。是時方士至 者前後數人,帝皆厚待之。

按《魏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真君九年,謙之 卒。葬以道士之禮。先於未亡,謂諸弟子曰:及謙之在, 汝曹可求遷錄。吾去之後,天宮真難就。復遇設會之 日,更布二席於上師坐前。弟子問其故,謙之曰:「仙官 來。」是夜卒。前一日忽言「吾氣息不接,腹中大痛。而行 止如常。」至明旦便終。須臾口中氣狀若煙雲。上出窗 中,至天半乃消。屍體引長,弟子量之,八尺三寸。三日 已後,稍縮至斂量之,長六寸。於是諸弟子以為尸解 變化而去,不死也。時有京兆人韋文秀,隱於嵩高,徵 詣京師。世祖曾問方士金丹事,多曰可成。文秀對曰: 「神道幽昧,變化難測,可以闇遇,難以豫期。臣昔者受 教於先師,曾聞其事,未之為也。」世祖以文秀,關右豪 族,風操溫雅,言對有方,遣與尚書崔頤詣王屋山合 丹,竟不能就。時方士至者前後數人。河東祁纖,好相 人,世祖賢之,拜纖上大夫。潁陽絳略、聞喜吳劭,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