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6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

養氣,積年百餘歲,神氣不衰。𢘆農閻平仙博覽百家 之言,然不能達其意,辭占應對,義旨可聽。世祖欲授 之官,終辭不受。扶風魯祈,遭赫連屈孑暴虐,避地寒 山,教授弟子數百人。好方術,少嗜慾。河東羅崇之常 餌松脂,不食五穀,自稱受道於中條山。世祖令崇還 鄉里,立壇祈請。崇云:「條山有穴,與崑崙、蓬萊相屬,入 穴中得見仙人,與之往來。」詔令河東郡給所須。崇入 穴,行百餘步,遂窮。後召至,有司以崇誣罔不道,奏治 之。世祖曰:「崇修道之人,豈至欺妄以詐於世?或傳聞 不審,而至於此。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今治 之,是傷朕待賢之意。」遂赦之。

高宗興光元年春二月帝至道壇受籙

按《魏書高宗本紀》:興光元年:「春二月甲午,帝至道壇, 登受圖籙,禮畢,曲赦京師,班賞各有差。」

顯祖天安元年春三月辛亥帝幸道壇親受符籙曲赦京師

按:《魏書顯祖本紀》云云。

年召東萊道人王道翼

按《魏書顯祖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東萊人王道翼, 少有絕俗之志,隱韓信山四十餘年,斷粟食麥,通達 經章書符籙,常隱居深山,不交世務。年六十餘,顯祖 聞而召焉。青州刺史韓頹遣使就山徵之,翼乃赴都。 顯祖以其仍守本操,遂令僧曹給衣食以終其身。」

高祖太和十五年秋八月戊戌移道壇於桑乾之陰改曰崇虛寺

按《魏書高祖本紀》云云。 按《釋老志》。太和十五年秋 詔曰:「夫至道無形。虛寂為主。自有漢以後。置立壇祠。 先朝以其至順可歸,用立寺宇。昔京城之內居舍尚 希。今者里宅櫛比。人神猥湊。非所以祗崇至法。清敬 神道。可移於都南桑乾之陰。嶽山之陽。永置其所。給 戶五十,以供齋祀之用。仍名為崇虛寺。可召諸州隱 士。員滿九十人,遷洛移鄴,踵如故事。」其道壇在南郊, 方二百步,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壇主 道士高人一百六人,以行拜祠之禮。諸道士罕能精 至,又無才術可高,武定六年,有司執奏罷之。其有道 術如河東張遠遊、河間趙靜通等,齊文襄王別置館 京師而禮接焉。

武帝天和三年帝御大德殿集道士講禮記

按《周書武帝本紀》。天和三年「秋八月癸酉。帝御大德 殿。集百寮及沙門道士等。親講禮記。」

天和四年帝御大德殿集道士討論釋老義。

按《周書武帝本紀》:「天和四年春二月戊辰,帝御大德 殿,集百寮道士沙門等,討論釋老義。」 按《沈重傳》:「重, 天和中於紫極殿講三教義,朝士儒生、桑門道士至 者二千餘人。」

建德元年幸元都觀親御法座講說

按《周書武帝本紀》:建德元年「春正月戊午,帝幸元都 觀,親御法座,講說公卿道俗論難,事畢還宮,降死罪 及流罪一等,其五歲刑已下並宥之。」

建德二年。辨三教先後。以道教為次。

按《周書武帝本紀》,建德二年「冬十二月癸巳,集群臣 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 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

建德三年夏五月,初斷道教。六月詔立通道觀 按《周書武帝本紀》,三年夏五月丙子。初斷佛道二教。 經象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并禁諸淫祀。禮典 所不載者盡除之。六月戊午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 際,體包空有,理極幽元。但岐路既分,泒源逾遠,淳離 朴散,形氣斯乖。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競。九流七略, 異說」相騰。道隱小成,其來舊矣。不有會歸,爭驅靡息。 今可立《通道觀》,聖哲微言,先賢典訓,金科玉篆,祕蹟 元文。所以濟養黎元,扶成教義者,並宜弘闡,一以貫 之。俾夫翫「培塿者,識嵩岱之崇崛;守磧礫者,悟渤澥 之泓澄。不亦可乎?」

建德 年,詔嚴達至便殿,與論釋道優劣。

按《周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香案牘》:嚴達,周武帝建 德中,詔達至便殿,時已汰浮屠氏,復欲漸芟黃冠。上 問:「道與釋孰優?」對曰:「主優而客劣。」上曰:「主客奚辨?」曰: 「釋出西方,得非客乎?道出中夏,得非主乎?」上曰:「客既 西歸,主無送耶?」對曰:「客歸則有損胡土,主在則無損 中華。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上大笑得免。

宣帝大象元年數建大醮復天尊像

按《周書宣帝本紀》:「大象元年夏四月壬午,大醮於正 武殿。初,高祖作《刑書要制》,用法嚴重。及帝即位,以海 內初平,恐物情未附,乃除之。至是大醮於正武殿,告 天而行焉。冬十月壬戌,帝幸道會苑大醮,以高祖武 皇帝配。醮訖,論議於行殿。是歲,初復佛像及天尊像。 至是,帝與二像俱南面而坐,大陳雜戲,令京城士民」 《縱觀》。

大象二年。靜帝即位。復行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