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25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彭蠡小龍,顯異至多,人人能道之,一事最著。熙寧中, 王師南征,有軍仗數十船,泛江而南。自離真州,即有 一小蛇登船,船師識之曰:「此彭蠡小龍也,當是來護 軍仗耳。」主典者以潔器薦之,蛇伏其船,乘便風,日棹 數百里,未嘗有波濤之恐,不日至洞庭,蛇乃附一商 人船回南康,世傳其封域止于洞庭,未嘗踰洞庭而 南也。有司以狀聞,詔封神為順濟王,遣禮官林希致 詔,子中至祠下,焚香畢,空中忽有一蛇墜祝肩上,祝 曰:「龍君至矣。」其重一臂,不能勝,徐下至几案間,首如 龜,不類蛇首也。子中致詔意曰:「使人至此,齋三日,然 後致祭。王受天子命,不可以不齋戒。」蛇受命,竟入銀 香奩中,蟠三日不動。祭之日,既酌酒,蛇乃自奩中引 首吸之。俄出,循案行,色如溼胭脂,爛然有光,穿一翦 綵花,過其尾尚赤,其前已變為黃矣,正如雌黃色。又 過一花,復變為綠,如嫩草之色。少頃,行上屋梁,《乘紙》 腳,以行輕若鴻毛,倏忽入帳中,遂不見。明日,子中 還,蛇在船後,送之踰彭蠡而回。此龍常遊舟楫間,與 常蛇無辨。但蛇行必蜿蜒,而此乃直行,江人常以此 辨之。

《春渚紀聞》:「橫海清池縣尉張澤,居于鄆州東城,夜自 莊舍還,而月色昏暗,殆不分道行,遇道傍木枝煜然 有光,因折以燭路,至家插壁間,醉不復省也。晨起怪 而取視,則枝間一龍蛻,才大如新蟬之殼,頭角爪尾 皆具,中空而堅,扣之有聲如玉石,且光瑩奪目。遇暗 則光燭于室。遂寶之于家,傳玩好事。」沈中老云:「紹聖 間,其從兄為青州幙官,因修庭前葡萄架,亦得一蛻 形,體皆如張者,獨無光彩耳。神龍變化,故無巨細,但 不知有光無光,又何謂也。」

《揮麈後》錄黃太史魯直本傳及文集序云:「太史罷守 當塗,奉玉隆之祠,寓居江夏,嘗作《荊南承天寺塔記》。 湖北轉運判官陳舉承風旨採摘其間數語,以為幸 災謗國,遂除名,編隸宜州。時崇寧三年正月也。」明清 後閱徽宗詔旨云:「大觀二年二月壬午,淮南轉運副 使陳舉奏,『臣巡按至泗州臨淮縣東門外,忽見一小』」 蛇,長八寸許,在臣船上,尋以燭照之,已長四尺有餘。 知是龍神,以箱複金紙迎之,遂入箱中,并箱複送至 廟中。知縣黃鞏差人報稱:所有箱內揭起金紙錢,已 失小蛇,止有「《開通元寶》錢一文,小青蟲一個。」次日早, 差人賫送臣船。臣切思之,神龍之示人以事,必以其 類。以臣承乏漕事,實主財賦,不示以「別物而示以錢 者,以其如泉之流行於天下而無窮也。不示以別錢 而示以開通元寶」,以其有開必有通而無壅也。示之 以青蟲一者,其蟲至微,背首皆青,腹與足皆金色。青, 東方色也,示其有生意;金,西方物也,示其有成意也。 臣切以謂神龍。伏見陛下復修神考漕運與鹽法,使 內外財賦,豐羨流通,不滯一方而無有壅塞,公私通 行,靡有窮竭,故見斯異。臣不隱默,謹述事由,并開通 元寶錢一文,及小青蟲一個,盛以塗金銀合子。謹專 人詣闕進呈,奉聖旨「陳舉,特罰銅二十斤。其進開通 錢并青蟲兒塗金銀合封,並於東水門外,投之河中, 以戒詭誕。」

《異聞總錄》:「太原府二龍,威靈甚著,廟貌特雄,府帥每 至,必修整焉。常化形為青蛇,人目為大青、小青、小青, 極暴猛,人不可犯。政和間,李祐普臣為帥,既至,不肯 致謁,寮屬共請不對。方白晝視事,霹靂一聲,煙霧冥 晦,咫尺不可見,有小竅,柙與袱皆穿,開視印已亡矣。 李莫知所為,搜求浹旬不獲,眾以為無雲而雷,必神 物所致,知必二龍騁怒,力請往禱之。」李不得已,詣其 廟焚香控懇,且謝不敏。方拜跪間,雷自神帳中出,直 抵印柙處,遂絕。即開柙,印在如初,李自是不敢慢。 《鐵圍山叢談》:江湖間小龍號靈異,見諸傳說甚悉。崇 寧中,淮水暴漲,而汴口檣舟不能進。一日昧爽,小龍 者出運綱之舟尾,有柂工之婦不識也,謂是蜥蜴,撥 置之,則又緣柁而上。婦怒,舉火柴擊其首,隨擊霹靂, 大震一聲,汴口官私舟般七百隻,皆自相撞擊,俱碎 死數十百人。朝廷聞而不樂,第命官為賑卹焉。會發 運使上計,而小龍者又復出。大漕甚窘懼,乃焚香祝 之:「願與王諧上計,入覲天子,可乎?」龍即作喜悅狀,因 舉身入香匳中不動。大漕遂攜至都輦,先以示魯公, 得奏聞,上遣使索入內,為具酒核以祝之,龍輒躍出 匳中兩爪據金盃飲幾釂。於是天子異之,取大琉璃 合貯龍,為龍,加封識焉。降付都城汴水之都門外小 龍祠中。一夕,封識宛如故,視缶中龍,則已變化去矣。 上喜,加封四字王,仍大敞其祠宇。大觀末,魯公謫東 南,舟行始抵汴口,而小龍又出迓魯公。然小龍所隸 南北當江湖間,素不至二浙也。政和壬辰,魯公在錢 塘,居鳳山之下私第,以正月七日小龍忽出佛堂中, 于是家人大小咸嘆異,疑必有故。明日而召命至,復 加六字王。及靖康之初家破,魯公貶嶺外。吾從行至 江陵,將遵陸出鼎澧間。公畏暑,因改舟行,下江陵,憩 渚宮之沙頭。一倉官廨舍,纔弛檐,則龍復出見。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