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26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烏賊魚圖

烏賊魚圖

《古今注》

別名

《烏賊魚》一名「河伯」,度事小吏。

《酉陽雜俎》

廣動植

烏賊舊說名《河伯度》。一曰從事小吏遇大魚,輒放墨方 數尺,以混其身。江東人或取墨書契,以脫人財物。書 跡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紙耳。海人言:昔秦皇東遊, 棄算袋於海,化為此魚,形如算袋,兩帶極長。一說:烏 賊有矴,遇風則抖,前一鬚下矴。

《嶺表錄異記》

烏賊魚

烏賊魚,只有骨一片,如龍骨而輕虛,以指甲刮之即 為末。亦無鱗而肉翼,前有四足,每潮來,即以二長足 捉石浮身水上。有小蝦,魚過其前,即吐涎惹之,取以 為食。廣州邊海人往往探得,大者率如蒲扇。煠熟,以 醋、薑食之,極脆美。或入鹽淹為乾槌,如脯亦美,吳中 好食之。

《物類相感志》

烏賊小有時

烏賊過小滿小

《埤雅》

烏鰂

烏鰂,八足絕短者,集足在口,縮喙在腹,懷板含墨。每 遇大魚,輒噀墨周其波,以衛身害。若小蝦魚過其前, 即吐墨涎惹之。《南越志》曰:烏鰂懷墨而知禮。舊說烏 鰂有矴,遇風則抖前一鬚下矴,一名纜魚,風波稍急, 即以其鬚黏石為纜。蓋此魚每遇大風,遠岸則抖前 一鬚為矴,近岸則黏前一鬚為纜。《炙轂子》曰:此魚每 遇漁舟,即吐墨染水令黑,以混其身,漁人見水黑,則 知是網之大獲。傳曰:「欲蓋而彰,思存而亡。」此之謂也。 肉白皮黑,無鱗有鬚,鬣甚長。《蜀本草圖經》云:𪇰,即此 是也。故《義訓》云:寒烏入水,謂之烏鰂。

《爾雅翼》

烏鰂

烏鰂,腹中有墨,見人及大魚常吐墨,方數尺,以混其 身,人反以是取之,其墨能已心痛。背上獨一骨,厚三、 四分,形如樗蒱子而長,輕脆如通草,可刻名海螵蛸。 此魚乃𪇰烏所化,𪇰烏蓋水鳥之似鶂者,今其口足 并目尚存,猶相似,且以背上之骨驗之也。又曰:匹鳥 化之《月令》,九月有寒烏入水,化為烏鰂,故其名為烏。 或曰:烏鰂,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往啄之,乃卷 取烏,故稱烏賊。其實烏所化,又能吐墨,自宜名烏,云 卷取烏,似無是理也。俗謂是海若白事小吏。鰂字在 《說文》從則,蓋以其有文墨可決,則又為鯽,從即。而今 之所謂鯽者,乃古之所謂鮒魚,其字作鰿,從責。今人 以鯽字為鮒,相去遠矣。《周書》:伊尹為四方令曰:「正東 請令,以鰂之醬為獻。」

《本草綱目》

《釋名》

蘇頌曰:「陶隱居言,此是𪇰烏所化。今其口腹具存,猶 頗相似,腹中有墨可用,故名烏鰂。」又《南越志》云:「其性 嗜烏,每自浮水上飛,烏見之以為死而啄之,乃卷取 入水而食之,因名烏賊,言為烏之賊害也。」李時珍曰: 「骨名螵蛸,象形也。」大明曰:「魚有兩鬚,遇風波即以鬚 下矴,或粘石如纜,故名纜魚。」吳瑞曰:「鹽乾者名明鯗」, 淡乾者名「脯鯗。」

《集解》

《別錄》曰:「烏賊魚,生東海池澤,取無時。」蘇頌曰:「近海州 郡皆有之。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於口旁。其 背上只有一骨,厚三四分,狀如小舟形,輕虛而白。又 有兩鬚如帶,甚長。腹中血及膽正如墨,可以書字。」李 時珍曰:「烏鰂,形似樗蒱子而長,兩頭尖,色白脆如通 草,重重有紋,以指甲可刮為末。人亦鏤之為鈿飾。」掌 禹錫曰:「陶弘景及《蜀本圖經》皆言是𪇰鳥所化。𪇰乃 水鳥,似鶂,短項,腹翅紫白,背上綠色。」唐蘇恭乃言無 𪇰鳥,誤矣。

肉氣味

酸平無毒。

吳瑞曰:「味珍美,動風氣。」

《主治》

《別錄》曰:「益氣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