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26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鯔魚部外編

禽蟲典第一百四十三卷

鰣魚部彙考

釋名

《鯦》。爾雅        當魱。爾雅

瘟魚。本草綱目    箭魚:寧波府志

鰣魚圖

鰣魚圖

《爾雅》

《釋魚》

《鯦》,當「魱。」

海魚也似。而大鱗,肥美多鯁。今江東呼其最大長三尺者為「當魱。」鯦一名當魱,海魚也。《註》云:「似。」「而大鱗者。」案:似魴而大。腹細而長。今鯦魚似之。但鱗大耳。云「肥美以下」者。以時驗而知也。

鯬鯠。

未詳。按正字通以鯬鯠為鱂魚別名

《遵生八牋》

蒸鰣魚

鰣魚去腸不去鱗,用布拭去血水,放盪鑼內,以花椒、 砂仁、醬擂碎,水洒、蔥拌勻其味和蒸,去鱗供食。

《本草綱目》

《釋名》

《甯源》曰:「初夏時有,餘月則無,故名。」

出產

李時珍曰:按:《孫愐》云:「鰣出江東。」今江中皆有,而江東 獨盛,故應天府以充御貢。每四月鱭魚出後,即出云 從海中泝上,人甚珍之。惟蜀人呼為「瘟魚」,畏而不食。

《集解》

李時珍曰:鰣形秀而扁,微似魴而長,白色如銀,肉中 多細刺如毛。其子甚細膩,故何景明稱其「銀鱗細骨」, 彭淵材恨其美而多刺也。大者不過三尺,腹下有三 角,硬鱗如甲,其肪亦在鱗甲中,自甚惜之。其性浮游, 漁人以絲網沉水數寸取之,一絲挂鱗,即不復動,才 出水即死,最易餒敗。故袁達《禽蟲述》云:「鰣魚挂網而」 不動,護其鱗也。不宜烹煮,惟以筍、莧、芹、荻之屬連鱗 蒸食乃佳,亦可糟藏之。其鱗與他魚不同。石灰水浸 過曬乾,層層起之,以作女人花鈿,甚良。

肉氣味

甘平無毒。

孟詵曰:「發疳痼。」

肉主治

孟詵曰:「補虛勞。」

《甯源》曰:「蒸下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湯火傷,甚效。」

《閩書》

詶䱥魚

詶䱥魚板身多鯁而肥美。《爾雅》謂之當魱。

《直省志書》

江寧府

魚之美者。「鰣魚四月出時,郭公鳥鳴,捕魚者以此候 之。」

丹徒縣

《鰣本》海魚,季春出揚子江中,游至漢陽,生子化魚而 復還海鱗,細白如銀,多骨而速腐。

寧波府

箭魚即江湖鰣魚,海出者最大,甘肥異常,腹下細骨 如箭鏃,俗名箭魚,味甘在皮鱗之交。

餘姚縣

時魚其大如著,小麥熟時一時有之,故名。亦呼小麥 魚。產積慶寺前溪。《舊志》即作「鰣魚」者,非。

永昌府

時魚出蘭滄江,味美,雷鳴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