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28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成,故謂之蠟者,蜜之蹠也。《方言》曰:「其大而蜜。」謂壺蜂, 即今黑蜂,蓋亦釀蜜。《楚辭》所謂「赤蟻若象,元蜂若壺」 者也。黃蜂亦其一種。無蜜,纖長其窠,仰綴于屋,銜漆 以固其蔕,陰陽在尾,喜合末端有岐者牝,銳者牡也。 《爾雅》曰:「蜂醜螸」螸,垂腴也,一名萬,其字象形。蓋蜂類 眾多,動以萬計,故借為萬億之萬。舊說數人以千,數 物以萬,《莊子》所謂號物之數謂之萬也。《抱朴子》曰:「雞 有專棲之雄,雉有擅」澤之驕,蟻有兼弱之智,蜂有攻 寡之計。援理觀之,人之強弱相制,眾寡相役,何以異 此?是故齊與衛鬨,莊周以為戰于蝸角也。束晰《發蒙 記》曰:「蠅生積灰,蜂出蜘蛛。」《自然論》曰:「蜂無王而盡死。」

蜾臝

即今細腰土蜂,好禁蜘蛛。《說文》云:「天地之性,細腰,純 雄無子。」《列子》曰:「純雄,其名穉蜂」,蓋其類也。摙泥作房, 如併竹管,取桑蟲負之,七日而化為子,其祝聲可聽。 《法言》曰:「祝之曰類我。」蓋其音云也。《莊子》曰:「細腰者化。」 今呼大蜂,啖子地中作房者,亦曰土蜂,非此細腰土 蜂也。蜾臝一名蠮螉,一名蒲盧。

《爾雅翼》

蜂,種類至多。其黃色細腰者,謂之穉蜂,腰間極細,僅 相聯屬。《列子》曰:「純雌其名大腰,純雄其名穉蜂,言無 雌雄而自化。」故《淮南子》以蜂之類為貞蟲,言其無欲 也。《博物志》以為蜂無雌,取桑蟲或阜螽子,抱而成己 子。今細腰蜂作房,在小樹上及人家簷下,房皆倒懸, 其綴著處必以漆,房中各有子如粟,稍長如蛹,能動 逐時飼弓之,久則封之,生翼而出其穉者。晰卵,則增 房益多。其在大木上者,蜂與房皆大,謂之露蜂房,又 謂之百穿。其房大者如甕,小者如桶,至大者如巨鐘, 房數百層,子至石許。又土蜂,黑色,似木蜂而大,地中 作房,蜂之最大者,螫人至死能食蜘蛛。《楚辭》云:「赤蟻 若象,元蜂若壺。」壺形圓大,故蜂似之。《方言》:蜂大而蜜。 謂之壺蜂。今人亦呼為胡蜂。

蜜蜂

蜜蜂似蜂而小,工作蜜。《說文》蜜字作。云:「蜂,甘飴也, 蓋若鼎器焉而冪之。」《山海經》曰:「平逢之山足,蜂蜜之 廬。」今土木之蜂,亦各有蜜。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 土蜜。南方地濕,多在木中,故多木蜜。今人家畜者,質 小而微黃,大率腰腹相稱,如蠅蟬也。喜事者以窾木 容數斛寘蜂其中養之,開小孔,纔容出入。《永嘉地記》 曰:「七八月中,常有蜜蜂群過,有一蜂先」飛,覓止泊處, 人知輒內木桶中,以蜜塗桶中。飛者聞蜜氣或停,不 過三四來,便舉群悉至。今人家所養蜂,或群逸以千 百數。中有大者為王,群蜂舁之,從其所往,人收而養 之,一日兩出而聚鳴,號為「兩衙。」其出採花者,取花鬚 上粉寘兩髀。或採無所得,經宿花上,不敢歸房中。蜂 多則復分為隊,雀及蜻蛉好捕食之,冬寒則割蜜。今 宛陵有黃連蜜,則色黃而味小苦。雍、洛間有梨花蜜, 色如凝脂。亳州太清宮有檜花蜜,色小赤。南京柘城 縣有何首烏蜜,色更赤。各隨所採花色,而性之溫涼 亦相近。蜜脾底為蠟,有蜜香氣。然蜜極甘,而蠟至淡, 獨為一異。《孝經援神契》日:「蜂蠆垂芒。」《釋蟲》曰:「蜂醜螸, 謂垂其」腴,腴即腹下螫毒也。今細腰螫人皆復引其 芒去。蜜蜂螫人,芒入人肉,不可復出,蜂亦尋死。傳言 尹吉甫妻取蜂去毒,繫衣上以譖伯奇,即此也。古稱 蜂蠆有毒,今蜂近其房,輒群起攻人,故古稱蜂起之 將。戰國有蜂旗,軍行用之。又軍行卒逢群蜂及飛蝱 多者,必驚於藏伏之賊。王莽時,九江連率賈萌守郡 不降,有飛蜂附萌車,為漢兵所誅。晉陶侃表袁謙為 高涼太守。未至百餘里,浦中有蜜蜂蔽日而下謙船, 已而皆不利。《洪範五行傳》:秦昭王時,上郡大饑,草木 盡死,蜂食田苗。《關尹子》:「聖人師蜂,立君臣。」

蜾臝

蜾臝。即細腰黑蜂也。《說文》作。臝。《詩》云:「『螟蛉有子,果 臝負之』。螟蛉,桑蟲也。蜾臝,蒲盧也。」《箋》云:「蒲盧,取桑蟲 之子,負持而去,煦嫗養之以成子。」《詩義疏》云:「螟蛉,土 蜂取之,七日而成其子。咒云:『象我。而揚子雲亦云:『螟 蛉之子,殪而逢蜾臝』。祝之日:『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 唯陶隱居云:「今一種黑色,腰甚小,銜泥於人壁及器 物邊作房,如併竹管。其生子如粟米大,置中,乃捕取 草上青蜘蛛十餘枚滿中,仍塞口,以擬其子大為糧 也。其一種入蘆竹管中者,一名蜾臝,亦取草上青蟲。 《詩》之『螟蛉有子,果臝負之』」,言「細腰無雌」,皆取青蟲教 祝,便變成己子,斯為謬矣。造詩者乃可不察,未審夫 子何為因其僻耶?按:陶氏之說,實當物理,然以是疑 聖人,則有所不可。《詩》第言「果臝負之」,如國君不能有 其民,則為他人所取,不言負去為子也。猶《鴟鴞》云:「鴟 鴞鴟鴞,既取我子」,亦可謂鴞取眾鳥為子乎?但說者 見其負之以往,遂因為是說。然詩之本旨自不如此, 而《箋》疏及揚子雲之語疏矣。

《桑榆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