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29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

任臣按:《豫章記》,永嘉末有大蛇,長千餘丈,亦此類。《圖贊》曰:「長蛇百尋,厥鬣如彘,飛群走類,靡不吞噬,極物之惡,盡毒之厲」 ,又吳淑《蛇賦》云「毛若彘豪」 ,本此也。

渾夕之山,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海。有蛇,一首兩 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

郭曰:「《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蟡。一頭而兩身,其狀如蛇,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魚鱉 』。」任臣按:《搜神記》曰:「涸小水精生蚳。蚳者,一頭而兩身,其狀若蛇。」即《管子》之所記也 。又《五音集韻》云:𧔥,神蛇,二身同首,六足四羽,見則不雨。是合兩肥𧔥為一矣。疑誤。《圖》《贊》曰:「窫窳諸懷,是則害人。」之為狀,羊鱗,黑文。肥遺之蛇,一頭兩身。王世貞詩「狸力見距山,渾夕出肥遺。」蓋指此也。

洹山,其下多怪蛇。

彭毗之山,肥水出焉,而南流注於床水,其中多肥遺 之蛇。

神囷之山,其下有白蛇。

《錞于母逢》之山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 邑大旱。

《東山經》

獨山,《末塗》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其中多「䖺䗤, 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郭曰:「條、容二音 。」 任臣按:《駢雅》曰:「蜛蝫䖺䗤,睩聽齧人。皆毒蟲也。」 楊慎《奇字韻》云:「䖺䗤色如,黃蛇有羽。」 景純《江賦》云:「䖺䗤拂翼而掣耀。」 《圖贊》曰:「䖺䗤蛇狀,振翼灑光,憑波騰逝,出入江湘。見則歲旱,是惟火祥。」

「耿山」多大蛇。

「碧山」多大蛇。

《跂踵》之山,無草木,有大蛇。

《中山經》

《鮮山》,鮮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 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任臣按:張衡《南都賦》,其水蟲則有蠳龜、鳴蛇,吳淑《蛇賦》「音如磬聲」 ,即此也。《圖贊》曰:「鳴化二蛇,同類異狀,拂翼俱游,騰波飄浪,見則並災,或淫或亢。」

《陽山》,陽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 如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 大水。

任臣按:《廣雅》曰:「中央有蛇焉,人面豺身,鳥翼蛇行,其名曰化蛇。」

崌山,江水出焉,東流注於大江,其中多怪蛇。

今永昌郡有鉤蛇,長數丈,尾岐,在水中,鉤取岸上人牛馬啖之,又呼「馬絆蛇。」

風雨之山,《宣余》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江,其中多蛇。 「《帝囷》之山,《帝囷》之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多鳴蛇。」 柴桑之山,多白蛇飛蛇。

即螣蛇乘霧而飛者

榮余之山多怪蛇。

《海內南經》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郭曰:「今南方蚺蛇吞鹿,鹿已爛,自絞於樹,腹中,骨皆穿鱗甲間出,此其類也。」 《楚辭》曰:「有蛇吞象,厥大何如?」 說者云:「蛇長千尋 。」 任臣按《函史物性志》,「巴蛇長千尋,備青黃赤黑色,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庾仲雍《江記》曰:「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 《文心雕龍注》:「巴丘山,一名巴蛇冢。」 是其地也。《一統志》巴蛇蒙,在岳州府城南。《長沙風土記》云:「巴蛇吞象,空見於圖書;鵬鳥似鴞,但聞於詞賦。《圖贊》曰:象實巨獸,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 羅良願曰:「說巴陵者,以為巴蛇之死,其骨若陵。又有象骨山,以為象暴骨之所。今倭國有獸如牛,名山鼠,彼有大蛇,亦吞此獸,皮堅不可斫,蓋巴蛇類也。」 《聞奇錄》曰:「番陽有書生經山中,見氣高丈餘,如煙。鄉人言此岡子蛇吞象也。遂集眾振譟。已而蛇退入谷中。經宿,鄉人各持缶罋往,見一象尚立而肥,骨已化為水。咸針破取水,云過海置此舟中,能辟去蛟龍。」 又《南裔志·蚺蛇贊》:「蚺維大蛇,既洪且長。采色駮映,其文錦章。食象貪鹿,腴成養瘡。實饗嘉賓,是豆是觴。」 審此,則吞獸者不獨巴蛇也。

其為蛇青黃赤。一曰「黑蛇青蛇」,在犀牛西。

《大荒南經》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

《海內西經》

《開明》南,有蝮蛇。

《海內經》

靈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食木。

言不食禽獸也

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元蛇。

《石申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