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0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聲,潛來窺之,昇堂便覺腥臊毒氣,開牖已見變為一 大蛇,長丈餘,作赤斑色,衣服爪髮散在床褥。其蛇怒 目逐人,一家驚駭,眾共送之於野。蓋性暴虐所致也。」 相魏有貧民,斸園荒地見一大蛇,钁而殺之。尋見一 大穴,穴中十餘小蛇,又復殺而埋之。既畢歸家,明日 有人持狀訴論,云「被殺一家大小,埋在園中。」官捕獲 此人,訊問了然,不伏。於園中驗之,得一坑者共十餘 人,但言「昨打殺者十餘條蛇,埋之於此,並不殺人,不 知此禍而來,若為就決,實為大枉。」官疑之,勘本告者, 尋覓無人。又令重就園檢驗,昨所埋之處,但見十餘 死蛇,不復見人,乃得免焉。

《靈應錄》:龍山有數軍人修築茶園,見一白蛇大如拱, 競舉鋤擊之,內一人姓余者勸不殺,眾不從其言,遂 攫斃之。來旦,一白衣女子攜一籃下嶺,皆見之,良久 放下籃子,入林中似回顧,眾往奪之,姓余者亦不隨, 其籃內盛一顆蕈,光嫩玉色,女㦸手曰:「平時此地有 盜。垂泣而去,軍人將歸烹之,方食之次,姓余者忽頭」 痛不可忍,乃睡夢其女子云:「此蕈有毒,君不害我,請 莫食之。」睡覺,眾人各食訖,姓余者怪而疑之,旬日,眾 人相次嘔血而卒,惟姓余者存焉。

《瀟湘錄》:「華陰縣令王真妻趙氏者,燕中冨人之女也, 美容貌,少適王真,洎隨之任,近半年,忽有一少年每 伺真出,即輒至趙氏寢室,既頻往來,因戲誘趙氏私 之。忽一日王真自外入,乃見此少年與趙氏同席,飲 酌歡笑,甚大驚訝,趙氏不覺自仆氣絕,其少年化一 大蛇,奔突而去,真乃令侍婢扶腋起之,俄而趙氏亦」 化一蛇,奔突俱去。王真遂逐之,見隨前出者俱入華 山,久之不見。

《聞奇錄》:僧令因者,於子午谷過山,往金州,見一竹輿 先行,有女僕服縗而從之,數日終不見其人。令因乃 急引簾窺之,乃一婦人,人首而蛇身,甚偉。令因甚驚, 婦人曰:「不幸業重,身忽變化,上人何乃窺之?」問其僕, 曰:「欲送秦嶺之上。」令因遂與誦功德,送及秦嶺,亦不 見婦人之首,而入林中矣。

《瑯嬛記》:一人為蛇傷,痛苦欲死,見一小兒來曰:「可用 兩刀在水內相磨,取水飲之,效。」言畢化為綠螈,走入 壁孔中,其人如方即愈,因號綠螈為蛇醫,即守宮也。 《玉堂閒話》:清泰末有徐坦應進士舉,下第,南遊渚宮, 因之峽州,尋訪故舊。旅次冨堆山,下有古店,是夜憩 琴書訖,忽見一樵夫,形貌枯瘠,似有哀慘之容。坦遂 詰其由,樵夫濡瞍而答曰:「某比是此山居人,姓李名 孤竹,有妻先遘沈痾,歷年不愈。昨因入山採木,經再 宿未返。其妻身形忽變,恐人驚悸,謂鄰母曰:『我之身 已變矣,請為報夫知之』。及歸語曰:『我已弗堪也,唯尸 在焉。請君託鄰人舁我,置在山口為幸』。如其言,遷至 於彼。逡巡,忽聞如大風雨聲,眾人皆」懼之。又言曰:「至 時速迴,慎勿返顧。」遂敘決別之恨。俄見群山中有大 蛇無數,競湊其妻。妻遂下床,伸而復屈,化為一蟒,與 群蛇相接而去。仍於大石上捽其首,迸碎在地。至今 有蛇種李氏在焉。

《遼史國語解》:「神速姑,宗室人名,能知蛇語。」

《江湖紀聞》:初,吳璘為大制置,在蜀,以殺金坪叢茂,恐 寇匿其間,將欲焚之而未發露。忽一老嫗攜一子直 至轅門曰:「聞制置將焚山,此軍令不敢阻,但某母子 於此地久,未能便去,望少展一日,容某遷避,庶得全 母子性命。」吳叱曰:「是何妖物?」嫗曰:「必殺我,我能滅爾 宗族。」吳怒,叱左右執之,忽不見。遂四面縱火焚山,明 日,巖下焚死一大蛇,長數十丈,一小蛇,長丈餘。縱火 時,火燄中黑氣一陣,從東南方去。時制置子挺新婦 有娠,生子曦,正焚山時也。曦後為四川制置,背叛受 金爵命,封蜀王,復僭稱帝,被誅戮死。

《旌異記》:「慶元元年五月,湖州南門外一婦人,顏色潔 白,著皂弓鞋,踽踽獨行,呼賃小船,欲從何山路往易 村。既登舟,未幾即偃臥,自取葦席以蔽舟,纔一葉,展 轉謦欬必相聞,寂然無聲。舟人訝焉,舉席視之,乃見 小烏蛇可長尺許,凡數千條,蟠繞成聚,驚怛流汗,復 以席覆之,凡行六十里,始抵岸。乃扣舷警之,奮而起」, 儼然人矣,與初上船不小異。腰間解錢二百為雇值, 舟人不敢受。婦問其故,曰:「我適見汝若此,何敢受?」笑 曰:「切莫說與人,我從城裏來,此行蛇瘟,一箇月後卻 歸矣。」徐行入竹林,數步而沒。彼村居人七百家,是夏 死者大半。初,湖、常、秀三州,自春徂夏,疫癘大作,湖州 尤甚,獨五月稍寧,六月復然,當是蛇婦再還也。 《中吳紀聞》:「于將墓金匠門城東數里頃,有人耕其旁, 忽青蛇上其足,其人遽以刀誅之,上半躍入草中,不 可尋,徐視其餘,乃劍也。入暮欲持歸,則不見矣。」方子 通時載其事。

《湖廣通志》:鼎州開元寺多寓客寺門一婦汲水,一客 善幻術,戲惱之,使挈水不動。婦人曰:「勿相戲,戲則請 校法乃可。」擲其擔化為小蛇,客取塊粉畫地,作二十 餘圈,而立其中,蛇不能入,婦人吸水噀之,稍大,又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