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2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十年。景德初,上遣贇視晸,贇傅以藥出之,步履如故。 《趙自然傳》:「有鄭榮者,以醫術救人,所傅藥能愈大風」 疾,民多求之。

《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三年五月「壬午,以西涼府覓諾 族瘴疫賜藥。」

《柴通元傳》:「通元,陝州閿鄉人,為道士於承天觀,年百 餘歲。真宗即位,屢來京師,上作二韻詩賜之,并賚以 茶藥束帛。」

隱士李寧,精於藥術,老而不衰。常以藥施人,人以金 帛為報,輒拒之。大中祥符四年,上作詩為賜,加以「茶 藥繒帛。」

《甄棲真傳》:「棲真周歷四方,以藥術濟人,不取其報。」 《錢乙傳》:「乙邃本草諸書,或得異藥問之,必為言生出 本末,物色名貌差別之詳,退而考之,皆合。」

《仁宗本紀》:「慶曆元年二月丙午,京師雨藥。」

《劉翰傳》。翰世習醫業,嘗被詔詳定《唐本草》。翰與道士 馬志,醫官翟煦、張素、吳復珪、王光祐、陳昭遇同議,凡 《神農本經》三百六十種,《名醫錄》一百八十二種,唐本 先附一百一十四種,有名無用一百九十四種,翰等 又參定新附一百三十三種。既成,詔翰林學士中書 舍人李昉、戶部員外郎知制誥王祐、左司員外郎知 制誥扈蒙詳覆畢,上之。昉等序之曰:「《三墳》之書,神農 預其一,百藥即辨,本草序其錄。舊經三卷,世所流傳, 《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梁陶弘景乃以《別錄》參其《本 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而又考彼功用,為之注釋,列 為七卷,南國行焉。逮乎有唐,別加參校,增藥餘八百 味,添注為二十卷。《本經》漏切則補之」,陶氏誤說則證 之。然而載歷年祀,又踰四百,「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 注、新注,其文互闕。非聖主撫大同之運,永無疆之休, 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盡考傳誤,刊為定本,《類例》 非允,從而革焉。至如筆頭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 附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 附土石類之間;敗鼓皮,移附於獸名;「胡桐淚」,改從於 木類;紫礦,亦木也,自玉石品而改焉;伏翼,實禽也,由 蟲魚部而移焉;橘柚,附於果實;食鹽,附於光鹽;生薑、 乾薑,同歸一類。至於雞腸、蘩蔞、陸英蒴藋,以類相似, 從而附之。仍採陳藏器《拾遺》、李含光《音義》,或窮源於 別本,或傳效於醫家,參而較之,辨其臧否。至如突屈 白,舊說灰類,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異。 去非取是,特立新條。自餘刊正,不可悉數。下採眾議, 定為印板。乃以「白」字為神農所說,「墨」字為名醫所傳。 唐附「今附」,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 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意而述之者,又為今按。義既 判定,理亦詳明。今以新舊藥合九百八十三種,并《目 錄》二十一卷,廣頒天下,傳而行焉。

《龐安時傳》:「安時著《難經辨》數萬言,觀草木之性與五 藏之宜,秩其職任,官其寒熱,班其奇偶,以療百疾。」著 《主對集》一卷,《古今異宜方術脫遺》,備陰陽之變,補仲 景論。藥有後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嘗試有功,不可 遺也。作《本草補遺》。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門求診 者,為辟邸舍居之,親視餰粥藥物,必愈而後遣。其不 可為者,必實告之,不復為治。活人無數,病家持金帛 來謝,不盡取也。

《王克明傳》:克明得脾胃疾,醫以為不可治,克明自讀 《難經》《素問》以求其法,刻意處藥,其病乃愈。始以術行 江、淮,入蘇、湖,鍼灸尤精。診脈有難療者,必沈思得其 要,然後予之藥。病雖數證,或用一藥以除其本,本除 而餘病自去。亦有不予藥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為 非藥之過,過在某事,當隨其事治之。言無不驗。士大 夫皆自屈與游。

掌禹錫傳:禹錫校正類篇,「《神農本草》,載藥石之名狀 為《圖經》。」

《蘇軾傳》:「軾知杭州,大旱,饑疫並作,軾多作饘粥藥劑, 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

東坡《志林》:王旟元龍言:「錢子飛有治大風方,極驗,常 以施人。一日,夢人自云:『天使己以此病人,君違天怒, 若施不已,君當得此病。藥不能救』。子飛懼,遂不施。予 以為天之所病,不可療耶?」則藥不應,服有效。藥有效 者,則是天不能病之祟,畏是藥而假天以禁人耳。晉 侯之病為二豎子。李子豫赤丸,亦先見于夢,蓋有或 使之者。子飛不察,為鬼所脅。若余則不然。苟病者得 愈,願代受其苦。家有一方,能下腹中穢惡,在黃州試 之,病良已,今後當常以施人。

《避暑漫抄》:臨安僧法堅言:「有歙客經於潛山中,見一 蛇,其腹脹甚,蜿蜒草中,徐遇一草,便嚙破,以腹就磨, 頃之脹消如故,蛇去,客念此草必消脹毒之藥,取置 篋中。夜宿旅邸,鄰房有過客,方呻吟床笫間,客就訊 之,云為腹脹所苦,即取藥就釜,煎一杯湯飲之,頃之 不復聞聲,意謂良已。至曉,但聞鄰滴水聲,呼其人不」 復應,即起燭燈視之,則其人血肉俱化為水,獨遺骸 臥床,急挈裝而逃。至明,主人視之,了不測其何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