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於區內,復以糞勻覆五寸許,旱則澆之,亦不可太 濕。忌」大糞,苗長以高稍扶架,霜降後比及地凍出之 外,將蘆頭另窨。來春種之,勿令凍損。
《山居要術》云:「擇取白色根,如白米粒成者,先收子作 三五所阬,長一丈,闊三尺,深五尺,下密布甎,四面亦 側布甎,防別入傍土中,根即細也。作阬子訖,填糞土 排行,下子種之。填阬滿,待苗著架。經年已後,根甚麤, 一阬可支一年。食種者,截長一寸下種。」
元扈先生曰:「山東種薯法:沙地深耕之,起土阬深二 尺,用大糞乾者和土各半,填入阬深一尺,次加浮土 一尺,足踐實。正月中畦種薯,苗,上又加土,壅厚二寸, 候苗長一尺,常用水灌。數日一次,苗長架起。春夏長 苗,秋深即長。根根下行遇堅土即大。若土太實即不 長,浮土太深即長而細。」
又曰:「今江南種薯法,亦用沙地。正月盡耕,深二尺,每 一步灌大糞一石,候乾轉耕。杷細作埒,每埒相去一 尺餘。其種須極大者,竹刀切作一二寸斷,用鐵刀切 易爛。埒中布種,每相去五六寸,橫臥之,入土只二寸, 不宜太深。種後用水糞各半灌之,每畝用大糞四十 石。苗長,用葦或細竹作架,三以為簇。有草數耕之,旱」 數澆之。八九月掘取根向畦一頭先掘一溝,深二尺, 漸削去土取之。
又曰:「藏種法:於南簷下向日避風處掘土,窖深二尺, 下用礱糠鋪二三寸。次下種,仍以礱糠蓋之,次下土 蓋之,臨種時起用。」
又曰:或云:「山藥下種時,勿用手,以鍬钁下之,則易大, 每年易人而種之。」
救饑
掘取根蒸食甚美。或火燒熟食,或煮食皆可。其實亦 可煮食。
元扈先生曰:「《嘉蓏》不必救荒。」
《本草綱目》
薯蕷釋名
《吳普》曰:「薯蕷,一名藷藇,一名兒草,一名修脆。齊、魯名 山芋,鄭、越名土藷,秦、楚名玉延。」
蘇頌曰:「江閩人單呼為藷,音若殊及諸,亦曰山藷。」《山 海經》云:「景山北望少澤,其草多藷。」藇音同署預,則是 一種,但字或音殊,或音諸不一,或語有輕重,或相傳 之訛耳。
寇宗奭曰:「薯蕷因唐代宗名預,避諱改為薯藥,又因 宋英宗諱曙,改為山藥,盡失當日本名,恐歲久以山 藥為別物,故詳著之。」
集解
《別錄》曰:「薯蕷,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吳普》曰:「亦生臨胊、鍾山。始生赤莖細蔓,五月開白花, 七月結實,青黃,八月熟,落。其根內白外黃,類芋。」 陶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東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 以充糧。南康間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
蘇恭曰:「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日乾搗粉食,大美, 且愈疾而補。一者青黑,味殊不美,蜀道者尤良。」 《蘇頌》曰:「處處有,以北都、四明者為佳。春生苗,蔓延籬 援,莖紫,葉青,有三尖,似白牽牛葉,更厚而光澤。夏開 細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於葉間,狀如鈴。」今人冬春 采根,刮之白色者為上,青黑者不堪。近汴洛人種之, 極有息。春取宿根頭,以黃沙和牛糞作畦種之。苗生, 以竹梢作援,高一、二尺。夏月頻溉之,當年可食,極肥 美。南中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 之,作塊不散,味更真美。云食之尤益人,過於家園種 者。又江湖、閩中一種,根如薑、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 者,一枚可重數斤。削去皮,煎煮食俱美。但性冷於北 地者耳。彼土人呼為藷。南北之產,或有不同,故形類 差別也。
甄權曰:「按:劉敬叔《異苑》云:『薯蕷,野人謂之土藷。根既 入藥,又復可食。人植之者,隨所種之物而象之也』。」 李時珍曰:「薯蕷入藥,野生者為勝。若供饌,則家種者 為良。四月生苗延蔓,紫莖綠葉,葉有三尖,似白牽牛 葉而更光潤。五、六月開花成穗,淡紅色。結莢成簇,莢 凡三稜,合成,堅而無仁。其子別結於一旁,狀似雷丸, 大」小不一,皮色土黃而肉白,煮食甘滑,與其根同。王 旻《山居錄》云:「曾得山芋子如荊棘子者,食之更愈於 根。」即此也。霜後收子留種,或春月采根截種皆生。
修治
《蘇頌》曰:「采白根,刮去黃皮,以水浸之,糝白礬末少許, 入水中經宿,淨洗去涎,焙乾用。」
寇宗奭曰:「入藥貴生乾之,故古方皆用乾山藥。」蓋生 則性滑,不可入藥;熟則滯氣,只堪啖耳。其法:「冬月以 布裹手,用竹刀刮去皮,竹篩盛,置簷風處,不得見日, 一夕乾五分,候全乾,收之。或置焙籠中,微火烘乾亦 佳。」
《雷斆》曰:「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紀者,須要山中生,經 千紀者。皮赤,四面有鬚者妙。采得以銅刀刮去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