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去涎,蒸過曝乾用。」
根氣味
甘溫平無毒。
《吳普》曰:「神農:甘,小溫;桐君、雷公:甘,涼,無毒。」
《徐之才》曰:「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主治
《本經》曰:「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 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
《別錄》曰:「主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 羸瘦,充五臟,除煩熱。」
甄權曰:「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 不足,開達心孔,多記事。」
《大明》曰:「強筋骨,主泄精,健忘。」
李時珍曰:「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 朱震亨曰:「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發明
甄權曰:「凡患人體虛羸者,宜加而用。」
孟詵曰:「利丈夫,助陰力。熟煮和蜜,或為湯煎,或為粉, 並佳。乾之入藥更妙。惟和麵作,不飥則動氣,為不能 制麵毒也。」
李杲曰:「山藥入手太陰。張仲景八味丸用乾山藥,以 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潤之。」
李時珍曰:按:吳綬云:「山藥入手、足太陰二經,補其不 足,清其虛熱。」又按:王履《溯洄集》云:「山藥雖入手太陰, 然肺為腎之上源。源既有滋,流豈無益?此八味丸所 以用其強陰也。」又按:曹毗《杜蘭香傳》云:「食薯蕷可以 辟霧露。」
附方
補益虛損,益顏色,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數,瘦損無力 用薯蕷於沙盆中研細,入銚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 旋添酒一盞,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聖惠方〉 心腹虛脹,手足厥逆,或飲苦寒之劑,多未食先嘔,不 思飲食。山藥半生半炒為末,米飲服二錢,一日二服, 大有功效。忌鐵器、生冷。〈普濟方〉
小便數多:山藥以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水 飲服二錢。〈儒門事親〉
《下痢禁口》:山藥半生半炒為末,每服用二錢,米飲下。 〈衛生易簡方〉
痰氣喘急:生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 熱飲之,立止。〈簡便單方〉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山芋、白朮一兩,人參七錢半,為 末,水糊丸小豆大。每米飲下四五十丸。〈普濟方〉 濕熱虛泄:山藥、蒼朮等分,飯丸米飲服。大人、小兒皆 宜。〈瀕湖經驗方〉
腫毒初起帶泥,山藥、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浸研傅之, 即散也。〈普濟方〉
胯眼。瘍山藥、沙糖同搗。塗上即消。先以麪塗四圍。 乃上此。〈簡便單方〉
項後結核。或赤腫硬痛。以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 二箇。同研。貼之。如神。〈救急易方〉
手足凍瘡:山藥一截,磨泥傅之。〈儒門事親〉
高濂遵生八牋
山藥粥
用淮山藥為末。四六分配米煮粥食之。甚補下元。
山藥粉
取新者搗汁澄粉,乾者可磨作粉。
山藥潑魚
白麪一斤,好豆粉四兩,水攪如調糊,將煮熟山藥研 爛,同麪一併調稠,用匙逐條撥入滾湯鍋內如魚片, 候熟以肉汁食之。無汁麪內加白糖可喫。
《直省志書》
絳州
《物產》:山藥,肥大甘美,過於他方。
嘉定縣
《物產》:山藥出北鄉者佳,形扁質細,肥香無滓。近土人 牟利,多栽太倉之種,但取其大,味稍減矣。
太倉州
《物產》:山藥,出茜涇鎮數里者,大可如臂,肥香無滓。餘 州境種猶據勝,非他處比。
臨川縣
土產藷,有掌藷,有紫藷,亦名「山蘭。」
福州府
《物產》:薯蕷有一種根皮近黃,大者可重觔餘。番薯皮 紫味稍甘,於薯蕷尤易。蕃郡本無此種,自萬曆甲午 荒後,明年都御史金學曾撫閩,從外番丐種歸,教民 種樹以當穀,食足,果其腹荒不為災。
莆田縣
物產:番薯有白、紫二種,可佐五穀之半,亦可為粉。近 有一種來自臺灣,形類萊菔,肉鬆而色黃,味同番薯。
泉州府
《物產》:薯有數種:白者為上,紫次之,青黑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