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7 (1700-1725).djvu/69

此页尚未校对

似細蓬葉而長極疏細如絲髮狀,褲葉間分生叉枝 稍頭開花,花頭如傘蓋。結子如蒔蘿子,微大而長,亦 有線瓣。味苦辛。性平。無毒。

救饑

採苗、葉煠熟,換水淘淨,油鹽調食子調和諸般食味 香美。

元扈先生曰:「葉可作恆蔬。」

野茴香考

生田野中,苗初塌地生葉似抪娘蒿。葉微細小,後於 葉間《攛葶》分生,莖叉稍頭開黃花,結細角有黑子。葉 味苦。

救饑

採苗、葉,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

王象晉群芳譜

茴香

種植「茴香,收時陰乾,宜向陽地,以糞土和子種之。仍 種麻一窠,以避日色,十月中斫去枯梢,以糞土壅其 根。」

《本草綱目》

蘹香釋名

《蘇頌》曰:「蘹香,北人呼為茴香,聲相近也。」

陶弘景曰:「煮臭肉,下少許,即無臭氣。臭醬入末亦香, 故曰回香。」

李時珍曰。俚俗多懷之。衿衽咀嚼。恐蘹香之名。或以 此也。

集解

蘇頌曰:「今交、廣諸番及近郡皆有之。入藥多用番舶 者,或云不及近處者有力。」三月生葉,似老胡荽,極疏 細作叢。至五月莖粗,高三、四尺。七月生花,頭如傘蓋, 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北人呼為土茴香。八、九月 采實,陰乾。今近道人家園圃種之甚多,川人多煮食 其莖葉。

寇宗奭曰:云「似老胡荽者,誤矣。胡荽葉如蛇床,雖有 葉之名,但散如絲髮,特異諸草也。」

李時珍曰: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 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 稜,俗呼為「大茴香。」今惟以寧夏出者第一,其他處小 者,謂之「小茴香。」自番舶來者,實大如柏實,裂成八瓣, 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 又曰『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與中 國茴香迥別,但氣味同爾。北人得之,咀嚼薦酒。

子氣味

辛平無毒。

孫思邈曰:「苦、辛,微寒,濇。」

甄權曰:「苦、辛。得酒良。炒黃用。」

王好古曰:「陽也,浮也。入手足少陰、太陽經。」

主治

《唐本草》曰:「諸瘻,霍亂及蛇傷。」 馬志曰:「膀胱、胃間冷氣及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 大明曰:「治乾濕腳氣,腎勞㿗疝陰痛,開胃下氣。」 李杲曰:「補命門不足。」

《吳綬》曰:「暖丹田。」

發明

孟詵曰:茴香,國人重之,云有助陽道,未得其方法也。 王好古曰:「茴香,本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曰小腸也。 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又手足少陰二藥, 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壬與丙交也。」

李時珍曰:「小茴香性平,理氣開胃,夏月祛蠅辟臭,食 料宜之。大茴香性熱,多食傷目發瘡,食料不宜過用。 古方有去鈴丸,用茴香二兩,連皮生薑四兩,同入坩 器內,淹一伏時,慢火炒之,入鹽一兩為末,糊丸梧子 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酒下。此方本治脾胃虛弱 病,茴香得鹽,則引入腎經,發出邪氣,腎不受邪,病自」 不生也。亦治小腸疝氣有效。

附方

開胃進食「茴香二兩,生薑四兩,同搗勻,入浮器內,濕 紙蓋一宿。次以銀石器中,文武火炒黃焦,為末,酒糊 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五丸,溫酒下。經驗方 瘴瘧發熱連背項者,茴香子擣汁服之。孫真人方 大小便閉,鼓脹氣促:八角茴香七箇,大麻仁半兩為 末,生蔥白三七根,同研煎湯,調五苓散末服之,日一 服。普濟方

小便頻數:茴香不拘多少,淘淨,入鹽少許,炒研為末, 炙糯米糕蘸食之。

傷寒脫陽,小便不通,茴香末,以生薑自然汁調傅腹 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元方

腎消飲水,小便如膏油:用茴香炒、苦楝子各等分為 末。每食前酒服二錢。保命集

腎邪冷氣力弱者,用大茴香六兩,分作三分,用生附 子一箇去皮,分作三分。第一度用附子一分,茴香一 分,同炒黃,出火毒一夜,去附子,研茴香為末,空心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