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1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化成之味,地之陽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 地之陰也,其性沈。人參氣味俱薄,氣之薄者,生降熟」 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參 涼薄之氣以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脾虛肺怯 之病,則宜熟參甘溫之味以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 味也。東垣以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 渴,脈洪而大者,用黃蘗佐人參。孫真人治夏月熱傷 元氣,大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脈散以瀉熱火而救 金水。君以人參之甘寒,瀉火而補元氣;臣以麥門冬 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溫,生腎 津而收耗氣。此皆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白飛 霞云:「人參鍊膏服,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凡病後氣 虛,及肺虛嗽者,並宜之。若氣虛有火者,合天門冬膏 對服之。」

《正誤》

雷斆曰:「夏月少使人參,發心痃之患。」 王好古曰:「人參甘溫,補肺之陽,泄肺之陰。肺受寒邪, 宜此補之;肺受火邪,則反傷肺,宜以沙參代之。」 王綸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陰虛火動,勞嗽、 吐血、欬血等證,勿用之。蓋人參入手太陰,能補火,故 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誤服參耆甘溫之劑,則病日增; 服之過多,則死不可」治。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 陰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藥生血降火。世人不識。往往 服參耆為補。而死者多矣。

《李言聞》曰:孫真人云:「夏月服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則 百病不生。」李東垣亦言:生脈散、清暑益氣湯,乃三伏 瀉火益金之聖藥。而雷斆反謂發心痃久患,非矣。痃 乃臍旁積氣,非心病也。人參能養正破堅積,豈有發 痃之理。觀張仲景治腹中寒氣上衝,有頭足上下痛 不可觸近,嘔不能食者,用大建中湯可知矣。又海藏 王好古言:「人參補陽泄陰,肺寒宜用,肺熱不宜用。」節 齋王綸因而和之,謂參、耆能補肺火,陰虛火動失血 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說皆偏矣。夫人參能補元陽, 生陰血而瀉陰火,東垣李氏之說也明矣。仲景張氏 言亡血血虛者,並加人參。又言肺寒者,去人參,加乾 薑,無令氣壅。丹溪朱氏亦言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實 火可瀉,芩、連之屬。」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謂人參 補火,謬哉!夫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勝則邪火退,人 參既補元氣,而又補邪火,是反覆之小人矣,何以與 甘草、苓、朮,謂之四君子耶?雖然,三家之言,不可盡廢 也。惟其語有滯,故守之者泥而執一,遂視人參如蛇 蠍,則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 氣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 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沈而遲,濇弱細結代無 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 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也。潔古謂「喘嗽勿用者,痰實氣 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謂「肺寒 而欬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鬱在肺之欬也;若自汗惡 寒而欬者,必用也。」東垣謂「久病鬱熱在肺,勿用者,乃 火鬱於內,宜發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 必用也。」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 不宜補也。若裏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 用也。」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 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者也。若自 汗氣短,肢寒脈虛者,必用也。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 用不可用,思過半矣。

汪機曰:節齋王綸之說,本於海藏王好古,但綸又過 於矯激。丹溪言:「虛火可補,須用參、芪。」又云:「陰虛潮熱、 喘嗽、吐血、盜汗等證,四物加人參、黃蘗、知母。」又云:「好 色之人,肺腎受傷,咳嗽不愈,瓊玉膏主之。」又云:「肺腎 虛極者,獨參膏主之。」是知陰虛勞瘵之證,未嘗不用 人參也。節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 出,印定後人眼目,凡遇前證,不問病之宜用不宜,輒 舉以藉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 亦以此說橫之胸中,甘受苦寒,雖至上嘔下泄,去死 不遠,亦不悟也。古今治勞,莫過於葛可久,其獨參湯、 保真湯,何嘗廢人參而不用耶?節齋之說,誠未之深 思也。

楊起曰:「人參功載《本草》,人所共知。近因病者吝財薄 醫,醫復筭本惜費,不肯用參療病,以致輕者至重,重 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熱、中滿、血虛四證,只宜散寒消 熱、消脹補營,不用人參,其說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參 在內,護持元氣,力助群藥,其功更捷。若曰氣無補法, 則謬矣。古方治肺寒以溫肺湯,肺熱以清肺湯,中滿」 以分消湯,血虛以養營湯,皆有人參在焉,所謂邪之 所輳,其氣必虛。又曰:「養正邪自除。」陽旺則生陰血,貴 在配合得宜爾。庸醫每謂人參不可輕用,誠哉庸也。 好生君子,不可輕命薄醫,醫亦不可計利不用。書此 奉勉,幸勿曰迂。

《蘆氣味》

苦寒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