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2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趙嗣真曰: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仲景麻黃附子細 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是也。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 仲景乾薑附子湯、通脈四逆湯是也。」

戴元禮曰:「附子無乾薑,不熱。得甘草,則性緩;得桂,則 補命門。」

李燾曰:「附子得生薑則能發散,以熱攻熱,又導虛熱 下行,以除冷病。」

徐之才曰:「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人 參、黃耆。」

李時珍曰:「畏菉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得蜀椒、食 鹽,下達命門。」

主治

《本經》曰:「風寒欬逆,邪氣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 步,破癥堅積聚,血瘕,金瘡。」

《別錄》曰:「腰脊風寒,腳氣冷,冷弱,心腹冷痛,霍亂轉筋, 下痢赤白,溫中強陰,堅肌骨。又墮胎,為百藥長。」 張元素曰:「溫煖脾胃,除脾濕腎寒,補下焦之陽虛。」 李杲曰:「除臟腑沉寒,三陽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蚘動, 治經閉,補虛散壅。」

王好古曰:「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李時珍曰:「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 厥,柔痓,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 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 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

烏頭。即附子母。主治。

張元素曰:「諸風,風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冷濕,養臟 腑,去心下堅痞,感寒腹痛。」

《李杲》曰:「除寒濕行經,散風邪,破諸積冷毒。」

王好古曰:「補命門不足,肝風虛。」

李時珍曰:「助陽退陰,功同附子而稍緩。」

發明

寇宗奭曰:「補虛寒須用附子,風家即多用天雄,大略 如此。其烏頭、烏喙、附子,則量其材而用之。」

李時珍曰:「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 川烏頭性輕疏,溫脾去風。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風疾 即用川烏頭。一云:凡人中風,不可先用風藥及烏附, 若先用氣藥,後用烏附,乃宜也。又凡用烏附藥,並宜 冷服者,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 寒,則陰氣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熱,則拒格而不納熱」 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而病氣隨愈, 不違其性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張仲景治寒 疝內結,用蜜煎烏頭。《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 之嚥汁。朱丹溪治疝氣,用烏頭、巵子,並熱因寒用也。 李東垣治馮翰林姪,陰盛格陽,傷寒面赤目赤,煩渴 引飲,脈來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薑附湯加人參。投 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此則神聖之妙也。

吳綬曰:「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 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沈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沈 細,甚則脣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 死回生之功。近世陰證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 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 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 子。溫經散寒。捨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劉完素曰:「俗方治麻痹,多用烏附,其氣暴能衝開道 路,故氣愈麻,及藥氣盡而正氣行,則麻病愈矣。」 張元素曰:「附子以白朮為佐,乃除寒濕之聖藥,濕藥 宜少加之,引經又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 烏、附是也。」

虞摶曰:「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 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 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 表之風寒;引溫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裏之冷濕。」 朱震亨曰:「氣虛熱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參、耆;肥人 多濕,亦宜少加烏附行經;仲景八味丸,用為少陰嚮 導」,後世因以附子為補藥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 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可致遠爾。烏頭、天雄 皆氣壯形偉,可為下部藥之佐,無人表其害人之禍, 相習用為治風之藥及補藥,殺人多矣。

王履曰:「仲景八味丸,為陰火不足者設。錢仲陽六味 地黃丸,為陰虛者設。附子乃補陽之藥,非為行滯也。」 王好古曰:「烏附非身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服附 子以補火,必妨涸水。」

李時珍曰:「烏附毒藥,非危病不用,而補藥中少加引 導,其功甚捷。有人纔服錢匕,即發燥不堪,而昔人補 劑,用為常藥,豈古今運氣不同耶?」荊府都昌王體瘦 而冷,無他病,日以附子煎湯飲,兼嚼硫黃,如此數歲。 蘄州衛張百戶平生服鹿茸附子藥,至八十餘,康健 倍常。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每日煎乾薑熟 附湯,吞硫黃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則倦弱不能 支,壽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為害。若此數人,皆其臟 腑稟賦之偏,服之有益無害,不可以常理概論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