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2 (1700-1725).djvu/33

此页尚未校对

《爾雅》

釋草

音譚《莐》。音沈藩。

生山上,葉如韭,一曰《蝭母》。《藥草》:知母也,一名一名莐藩。郭云:「生山上,葉似韭,一名蝭母。」案《本草》此名之外,更有十餘名,文多不載。陶註云:「形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枯燥乃止也。」

《本草綱目》

知母釋名

《別錄》曰:「又名兒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東根、野蓼、 昌支。」

李時珍曰:「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狀如蚳蝱之狀,故謂 之蚳母」,訛為知母、蝭母也。餘多未詳。

集解

《別錄》曰:「知母,生河內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葉潤,葉至難死,掘 出隨生,須枯燥乃止』。」

掌禹錫曰:按《范子》云:「蝭母出三輔,黃白者善。」郭璞釋 《爾雅》云:蝭母也。生山上,葉如韭。 《蘇頌》曰:「今瀕河懷衛彰德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 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

根修治

《雷斆》曰:「凡使,先於槐砧上剉細,燒乾,木臼杵擣。勿犯 鐵器。」

李時珍曰:「凡用揀肥潤裏白者,去毛,切,《引經》,上行則 用酒浸焙乾,下行則用鹽水潤焙。」

氣味

苦寒無毒。

《大明》曰:「苦、甘。」

甄權曰:「平。」

張元素曰:「氣寒,味辛、苦,氣味俱厚,沈而降,陰也。」 又云:陰中微陽,腎經本藥。入足陽明、手太陰經氣分。 李時珍曰:「得黃蘗及酒良,能伏鹽及蓬砂。」

主治

《本經》曰:「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 氣。」

《別錄》曰:「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 內疽。多服令人洩。」

甄權曰:「心煩燥悶,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腎氣勞,憎 寒虛煩。」

大明曰:「熱勞傳尸疰痛,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安 心,止驚悸。」

張元素曰:「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 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王好古》曰:「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

李時珍曰:「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發明

甄權曰:「知母,治諸熱勞,患人虛而口乾者,加用之。」 李杲曰:「知母,入足陽明、手太陰。其用有四:瀉無根之 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 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於肺,躁出 於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 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閟塞而渴者,熱 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 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 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 乾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用黃蘗、知母大苦寒 之藥,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自化,小便自通。 方法詳載木部黃蘗下。

李時珍曰:「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辛以 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 肺金而瀉火,乃二經氣分藥也。黃蘗則是腎經血分 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昔人譬之蝦與水母,必相依 附。補陰之說,詳黃蘗條。

附方

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飲,至於臟腑:用知母、貝母 各一兩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勻,每服一字,用薑 三片,二面蘸藥,細嚼嚥下便睡,次早必瀉一行,其嗽 立止。壯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醫學集成

久嗽氣急:「知母去毛切,五錢隔紙炒、杏仁薑水泡去 皮尖焙,五錢」,以水一鍾半,煎一鍾,食遠溫服。次以蘿 蔔子、杏仁等分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薑湯下,以絕 病根。鄧筆峰雜興方

妊娠子煩,因服藥致胎氣不安,煩不得臥者:知母一 兩,洗焙為末,棗肉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醫 者不識此病,作虛煩治,反損胎氣。產科鄭宗文得此 於陳藏器《本草拾遺》中,用之良驗。楊歸厚產乳集驗方 妊娠腹痛,月未足,如欲產之狀:用知母二兩為末,蜜 丸梧子大,每粥飲下二十丸。陳延之小品方

溪毒射工凡中溪毒,知母連根葉搗作散服。亦可投 水搗絞汁,飲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其屑自隨,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