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陰瘡,莖及頭潰爛,痛不可忍,久不瘥者。以五月 五日繁縷燒焦五分,入新出蚯蚓屎二分,入少水和 研作餅貼之,乾即易。禁酒、麪、五辛及熱食等物,甚效。 〈扁鵲方〉
茵蔯部彙考
釋名
因塵。〈廣雅〉 茵蔯蒿。〈本經〉
石:「茵蔯。」〈大明〉 山茵蔯。〈圖經〉
龍腦、薄荷。〈俗名〉
茵蔯圖
《本草綱目》
《茵蔯蒿釋名》
陳藏器曰:此雖蒿類,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 因陳後加「蒿」字耳。
李時珍曰。按張揖《廣雅》及吳普《本草》。並作「因塵」,不知 何義。
集解
《別錄》曰:「茵蔯,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 陰乾。」
陶弘景曰:「今處處有之,似蓬蒿而葉緊細,秋後莖枯, 經冬不死,至春又生。」
韓保昇曰:「葉似青蒿而背白。」
《大明》曰:「茵蔯出和州及南山嶺上,一名石茵蔯。」 蘇頌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 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五月、七月采莖葉,陰 乾,今謂之山茵蔯。江寧府一種茵蔯,葉大根粗,黃白 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白蒿,一似青蒿而背白。 本土皆以為茵蔯,入藥。今南方醫人用山茵蔯,乃有 數種。或著其說云:「山茵蔯,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 葉細而背白,其氣亦如艾,味甘、苦,乾則色黑。江南所 用者,莖葉都似家茵蔯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 甘、辛,俗又名龍腦薄荷。吳中所用,乃石香葇也。葉至 細,色黃,味辛,甚香烈,性溫。若誤作解脾藥服,大令人 煩。」以《本草》論之,但有茵蔯蒿,無山茵蔯。註云:「葉似蓬 蒿而緊細,今汴京北地所用山茵蔯是也。」大抵世方 用山茵蔯療體痛,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痰利 膈,治勞倦最要。詳《本草正經》,惟療黃疸,利小便,與世 方都不應。今試取汴京所用山茵蔯,為解肌發汗藥, 灼然少效。江南山茵蔯,療傷寒腦痛絕勝。比見諸醫 議論,謂家茵蔯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煩。方家少用, 但可研作飲服之。《本草》所無。自出俗方茵蔯蒿,當別 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為山茵蔯也。此說亦未可據。 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以經言之,則非本草所 出。醫方所用,更當考論爾。
《雷斆》曰:「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陰乾,去根細剉,勿令 犯火。」
李時珍曰:茵蔯,昔人多蒔為蔬,故入藥用山茵蔯,所 以別家茵蔯也。洪舜俞《老圃賦》云:「『酣糟,紫薑之掌,沐 醯青蔯之絲』是也。」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采野茵蔯 苗和粉麪作茵蔯餅食之。後人各據方土所傳,遂致 淆亂。今山茵蔯二月生苗,其莖如艾,其葉如淡色青 蒿而背白,葉岐緊細而扁整。九月開細花,黃色,結實 大如艾子,花實並與菴䕡花實相似,亦有無花實者。
莖葉氣味
苦平微寒,無毒。
《吳普》曰:「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黃帝:辛,無毒。」
甄權曰:「辛、苦,有小毒。」
大明曰:「石茵蔯,苦,涼,無毒。伏硇砂。 張元素曰:苦、甘,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
主治
《本經》曰:「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 老,面目白悅,長年。白兔食之仙。」
《別錄》曰:「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陳藏器曰:「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