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5 (1700-1725).djvu/25

此页尚未校对

牽牛子釋名

陶弘景曰:「此藥始出田野,人牽牛謝藥,故以名之。」 李時珍曰:「近人隱其名為黑丑,白者為白丑,蓋以丑 屬牛也。金鈴象子形,盆甑、狗耳象葉形。」段成式《酉陽 雜俎》云:「盆甑草蔓如薯蕷,結實後斷之,狀如盆甑是 矣。」

集解

陶弘景曰:「牽牛作藤,生花,狀如藊豆,黃色,子作小房, 實黑色,形如梂子核。」

蘇恭曰:「此花似旋花,作碧色,不黃,亦不似藊豆。」 《蘇頌》曰:「處處有之。」二月種子,三月生苗,作藤蔓遶籬 牆,高者或二三丈。其葉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紅 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結實,外有白皮,裹作毬, 每毬內有子四五枚,大如蕎麥,有三稜,有黑白二種。 九月後收之。

寇宗奭曰:「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開,日西萎。其 核如木猴梨子而色黑,謂子似蕎麥,非也。」

李時珍曰:「牽牛有黑白二種,黑者處處野生,尢多。其 蔓有白毛,斷之有白汁。葉有三尖,如楓葉,花不作瓣, 如旋花而大。其實有蔕裹之,生青枯白。其核與棠梂 子核一樣,但色深黑爾。白者人多種之。其蔓微紅無 毛,有柔刺,斷之有濃汁,葉團有斜尖,並如山藥莖葉。 其花小於黑牽牛,花淺碧帶紅色。其實蔕長寸許,生」 青枯白。其核白色,稍粗。人亦采嫩實,蜜煎為果食,呼 為「天茄」,因其蔕似茄也。

子修治

《雷斆》曰:「凡采得子,曬乾,水淘去浮者,再曬,拌酒蒸,從 巳至未,曬乾收之。臨用舂去黑皮。」

李時珍曰:「今多只碾取頭末,去皮殼不用,亦有半生 半熟用者。」

氣味

苦寒有毒。

甄權曰:「甘,有小毒。」

《孟詵》曰:「多食,稍冷。」

《李杲》曰:「辛熱雄烈,泄人元氣。」

《大明》曰:「味薟,得青木香、乾薑良。」

主治

《別錄》曰:「下氣,療腳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甄權曰:「治痃癖氣塊,利大小便,除虛腫,落胎。」 大明曰:「取腰痛,下冷膿,瀉蠱毒藥,並一切氣壅滯。」 孟詵曰:「和山茱萸服,去水病。」

《李杲》曰:「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

李時珍曰:「逐痰消飲,通大腸氣祕風祕,殺蟲,達命門。」

發明

寇宗奭曰:「牽牛丸服,治大腸風祕壅結。不可久服,亦 行脾腎氣故也。」

王好古曰:「牽牛,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 利大腸,下水積。色白者,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破血 中之氣。」

朱震亨曰:「牽牛屬火善走,黑者屬水,白者屬金。」若非 病形與證俱實,不脹滿,不大便祕者,不可輕用驅逐 致虛,先哲深戒。

李杲曰:牽牛,非神農藥也。《名醫續注》云:「味苦寒,能除 濕氣,利小便,治下注腳氣。」此說氣味主治俱誤矣。何 也?凡用牽牛,少則動大便,多則泄下如水,乃瀉氣之 藥,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夫濕 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濕,濕氣不得施化, 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蓋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 所生,火能平金而瀉肺,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 有邪更相平」也。今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有熱證, 俱用牽牛剋化之藥,豈不誤哉?況牽牛只能瀉氣中 之濕熱,不能除血中之濕熱,濕從下受之,下焦主血, 血中之濕宜苦寒之味,反以辛藥泄之,傷人元氣。且 牽牛辛烈,比之諸辛藥泄氣尤甚,其傷人必矣。《經》云: 「辛泄氣,辛走氣,辛泄肺氣。」病者無多食辛,況飲食失 節,勞役所傷,是胃氣不行,心火乘之,腸胃受火邪,名 曰熱中。脾胃主血,當血中泄火,以黃芩之苦寒泄火, 當歸身之辛溫和血,生地黃之苦寒涼血益血,少加 紅花之辛溫以泄血絡,桃仁之辛溫除燥潤腸,仍不 可專用,須於補中益氣泄陰火之藥內,加而用之。何 則?上焦元氣已自虛弱,若反用牽牛大辛熱,氣味俱 陽之藥,以泄水泄元氣,利其小便,竭其津液,是謂重 虛,重則必死,輕則夭人。故張文懿云:「牽牛不可耽嗜, 脫人元氣,見人有酒食病痞者,多服牽牛丸散,取快 一時,藥過仍痞,隨服隨效,效後復痞,以致久服,脫人 元氣」,猶不知悔也。張仲景治七種濕熱,小便不利,無 一藥犯牽牛者。仲景豈不知牽牛能泄濕利小便乎? 為濕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氣病,不可用辛辣之 藥,泄上焦太陰之氣,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損也。《經》 云:「毋盛盛,毋虛虛,毋絕人長命。」此之謂也,用者戒之。 白牽牛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