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9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痔瘡疼痛:「大肥棗一枚,剝去皮,取水銀掌中,以唾研 令極熟,傅棗瓤上,納入下部良。」外臺祕要

下部蟲癢:「蒸大棗取膏,以水銀和,捻長三寸,以綿裹, 夜納下部中,明日蟲皆出也。」肘后方

卒急心疼:《海上方訣》云:「一箇烏梅二箇棗,七箇杏仁 一處搗,男酒女醋送下之,不害心疼直到老。」

食椒閉氣。京棗食之即解也。百一選方

小兒傷寒五日已後熱不退,用棗葉半握,麻黃半兩, 蔥白、豆豉各一合,童子小便二鍾,煎一鍾,分二服取 汁。總錄

反胃嘔噦:乾棗葉一兩藿香半兩丁香二錢半每服 二錢,薑三片,水一盞,煎服。聖惠方

令髮易長:取東行棗根三尺,橫安甑上蒸之,兩頭汁 出,收取傅髮,即易長。聖惠方

仲思棗釋名

《馬志》曰:「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因以為名。」

集解

《馬志》曰:「仲思棗,形如大棗,長二寸,正紫色,細文,小核, 味甘。今亦少有。」

李時珍曰:按:杜寶《大業拾遺記》云:「隋時信都郡獻仲 思棗,長四寸,圍五寸,肉肥、核小,有味,勝於青州棗,亦 名仙棗。」觀此,則《廣志》之西王母棗、糓城紫棗,皆此類 也。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開寶》曰:「補虛益氣,潤五臟,去痰嗽冷氣。久服令人肥 健好顏色,神仙不饑。」

苦棗集解

陳士良曰:「苦棗,處處有之,色青而小,味苦不堪,人多 不食。」

氣味

苦大寒,無毒。

主冶

陳士良曰:「傷寒熱伏在臟腑,狂蕩煩滿,大小便閉澀, 取肉煮研,和蜜丸服。」

酸棗集解

《別錄》曰:「酸棗,生河東川澤。八月采實,陰乾,四十日成。」 陶弘景曰:「今出東山間,云即山棗樹。子似武昌棗,而 味極酸,東人噉之以醒睡,與《經》文療不得眠,正相反。」 蘇恭曰:「此即樲棗也。樹大如大棗,實無常形,但大棗 中味酸者是。今醫以棘實為酸棗,大誤矣。」

陳藏器曰:「酸棗既是大棗中之酸,此即是真棗,何復 名酸?既名酸,又云小。今棗中酸者,未必即小,小者未 必即酸。惟《嵩陽子》云:『余家於滑臺。今酸棗縣,即滑之 屬邑也。其樹高數丈,徑圍一、二尺,木理極細,堅而且 重,可為車軸及匙箸等。其樹皮亦細而硬,文似蛇鱗。 其棗圓小而味酸。其核微圓而仁稍長,色赤如丹。此』」 醫之所重,居人不易得。今市人賣者,皆棘子也。 又曰:「山棗樹如棘,其子如生棗,其核如骨,其肉酸滑, 好食,山人以當果。」

蘇頌曰: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 坂及城壘間。似棗木而皮細,其木心赤色,莖葉俱青, 花似棗花。八月結實,紫紅色,似棗而圓小,味酸。當月 采實,取核中仁。《孟子》曰:「養其樲棘」是也。嵩陽子言:酸 棗縣所出為真。今之貨者,皆是棘實,用者尤宜詳辨。 《馬志》曰:酸棗即棘實,更非他物。若云是大棗味酸者, 全非也。酸棗小而圓。其核中仁微扁。其大棗仁大而 長。不相類也。

寇宗奭曰:「天下皆有之,但以土產宜與不宜爾。《嵩陽 子》言酸棗木高大,今貨者皆棘子,此說未盡。蓋不知 小則為棘,大則為酸棗,平地則易長,居崖塹則難生, 故棘多生崖塹上,久不樵則成幹,人方呼為酸棗,更 不言棘,其實一木也。此物纔及三尺,便開花結子,但 科小者氣味薄,本大者氣味厚。今陝西臨潼山野所 出亦好,乃土地所宜也。」後有「白棘條」,乃酸棗未長大 時枝上刺也。及至長成,其實大,其刺亦少。故棗取大 木,棘取小科,不必強分別焉。

氣味

酸平無毒。

寇宗奭曰:「微熱。」

李時珍曰:「仁味甘,氣平。」

《雷斆》曰:「用仁,以葉拌蒸半日,去皮、尖。」 徐之才曰:「惡防己。」

主治

《本經》曰:「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痛,濕痹。久服安 五臟,輕身延年。」

《別錄》曰:「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洩,虛汗煩渴, 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能令人肥健。」

甄權曰:「筋骨風。炒仁,研湯服。」

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