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9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嘗經預御筵,醉伏,上以棗投琛,琛乃取栗擲上,正中

面,御史中丞在坐。帝動色曰:「此中有人不得如此,豈 有說邪?」琛即答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報以戰 栗。」上笑悅。

《述異記》:魏世:「河內冬雨棗。」

《耆舊》說:「周秦時,河內雨酸棗,遂生野棗」,今酸棗縣是 也。

《魏書太祖本紀》:「皇始元年十有一月,詔征東大將軍、 東平公儀五萬騎南攻鄴,冠軍將軍王建、左軍將軍 李栗等攻信都。軍之所行,不得傷民桑棗。」

《苻生傳》:生嘗夜食棗過多,至旦病,使太醫程延診脈, 延曰:「陛下食棗多,無他疾也。」生曰:「嘻!汝非聖人,焉知 吾食棗。」乃殺之。

《奚康生傳》:蕭衍直閣將軍徐元明戍于郁州,殺其刺 史張稷,以城內附。詔遣康生迎接,賜細御銀纏槊一 張,并棗柰果面,敕曰:「果者果如朕心,棗者早遂朕意。」 《北史李元忠傳》:元忠性甚工彈,彈桐葉常出一孔,擲 棗栗而彈之,十中七八。

《洛陽伽藍記》:「華林園:蓬萊山南有百果園,果列作林, 林各有堂。有仙人棗,長五寸,把之兩頭俱出,核細如 鍼,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傳云出崑崙山,一曰西王 母棗。」

《顏氏家訓》:「太山羊肅亦稱學問,讀潘岳賦周文弱枝 之棗,為杖策之杖。」

《北史綦毋懷文傳》:綦毋懷文,不知何許人也,以道術 事齊神武。每云:昔在晉陽為監館,館中有一蠕蠕客, 同館胡沙門指語懷文云:「此人別有異筭術。」仍指庭 中一棗樹云:「令其布筭子,即知其實數。」乃試之,并辯 若干純赤,若干赤白相半。於是剝數之,唯少一子。算 者曰:「必不少,但更撼之。」果落一實。

《杜陽雜編》:處士元藏機,大業元年為海使判官,遇風 浪壞船,獨為破木所載,忽達於洲島,洲人曰:「此乃滄 洲,有碧棗丹栗,皆大如梨。」

《大業拾遺記》:「信都獻仲思棗四百枚。棗長四五寸,正 紫色,細文,文縐,小核,味甘,勝於青州棗。」北齊時,有仙 人仲思,得此棗種之,因以為名,一名「仙棗。」時海內惟 有數株。

《酉陽雜俎》:單雄信幼時,學堂前植一棗樹,至年十八, 伐為鎗,長丈七尺,拱圍不合,刃重七十斤,號為「寒骨 白。」常與秦王卒相遇,秦王以大白羽射中刃,火出,因 為尉遲敬德拉折。

《海墨微言》:「宣慈寺每求化人,先留食軟棗糕。」柳尚書 來方食糕,袖疏欲出,尚書急解連帶緋袍、鎖子、魚袋 施之。

《唐書·地理志》:「京兆府厥貢酸棗人。河南府土貢酸棗。 滑州土貢酸棗人。青州土貢棗。河中府土貢棗。伊州 土貢香棗。」

《北夢瑣言》:石晉朝,趙令公家庭有糯棗樹,婆娑異常, 四遠俱見。有望氣者詣其鄰里問人,云:「此家合有登 宰輔者。」里叟曰:「無之。」呼趙令公,先德小字,相之曰:「得 非此應乎?」術士曰:「王氣方盛不在身,當其子孫耳。」後 中令由太原判官大拜出,將入相,則前言果效矣。 河中永樂縣出棗,世傳得棗無核者,食之可度世。里 有蘇氏女,獲而食之,不食五穀。年五十嫁顏如處子。 《清異錄》:睢陽多善棗,雞冠棗宜作脯,醍醐棗宜生啖。 或謂棗是「聖花兒。」

《宋史食貨志》:「周顯德三年之令,課民種樹,定民籍為 五等。第一等種雜樹百,每等減二十為差,梨棗半之。」 《太祖本紀》,「建隆三年秋九月,禁伐桑棗。」

《查道傳》「道知虢州,嘗出按部,路側有佳棗,從者摘以 獻,道即計直掛錢於樹而去。」

《五行志》:「天聖元年六月,河陽樝、棗各連理。」

《括異志》:「邢州城東十餘里,周世宗之祖莊也。門側有 井,上有大棗二株。世宗時柯葉茂盛,垂蔭一畝。恭帝 既禪,棗遂枯。明道中,枯枿復生一枝,長一丈餘,蔚然 可愛,井水中如覆錦繡。明年,詔求五代帝王之後,柴 氏自邢、蔡、虢等州諸族被甄敘入官者三十餘人,井 棗之祥,亦非空應。」

《禮志》:「景祐三年,禮官宗正條定逐室時薦以京都新 物,略依時訓,協用典章。請每歲秋孟月,嘗果嘗穄,配 以雞,果以棗以梨。」

注《輦國傳》注「輦地產千年棗。」

《三佛齊國傳》:「開寶七年,貢萬歲棗。」

《墨客揮犀》:倪彥及朝奉嘗為太原府幕官,云太原人 喜食棗,無貴賤老少,常置棗于懷袖間,等閒探取食 之,則人之齒皆黃,緣食棗故。乃驗嵇叔夜「齒居晉而 黃」之說。

《蘇東坡集》:「朱明洞在沖虛觀後,云是蓬萊第七洞天。 唐永樂道士侯道華以食鄧天師棗仙去。永樂有無 核棗,人不可得,道華得之。予在岐下亦得食一枚云。」 《畫墁錄》:寧州之南二十里棗社,以狄梁公兩為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