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1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臨洮府志》:「府治南萬壽觀內,槐樹僵死二十餘年。元 至正中,道士程守善素有道行,住持斯觀。其槐復甦, 枝葉暢茂,咸以為異。」

《雞澤縣志》:「嘉靖二十五年,儒學兩槐合幹,人異之,號 連理槐。」

《饒州府志》:「萬曆九年,餘干令修康山忠臣廟,前有古 槐合圍,中空外枯,已經數十年,至是枝葉復茂。」 同《州志》:「天啟元年,韓城儒學大槐自焚。」

《保定府志》:「崇禎九年夏六月,新安田家莊槐樹開雞 冠花。」

《昌平州志》:「竇槐在州東北十里許。入東山口至龍虎 莊,相傳為竇禹鈞讀書處,基已湮沒。大槐其故物也。 偉幹輪囷,廣可數十圍,中空墁以白堊,地布以甎,甚 軒敞,能容客八九人,竟臺座非促席也。其外虯枝蓊 薆,下垂至地,若墮若升,好事者每以朱漆柱掖之。雖 槐易空易茂,性之固然,而此樹之奇特,惟見者為能」, 駴其得未曾有,或以媲之武侯廟前古柏,不屑也。 《博野縣志》:「縣治儀門西,有宋初古槐一株,根深枝茂, 鬱然高聳,真奇觀也。」 《定州志》:「蘇東坡手植雙槐,在雪浪齋前,東西近六百 年矣。東者蔥鬱如舞鳳,西者嘗自生火救之而止,槎 枒竦拔,大類龍爪,觀者愛慕,比諸甘棠。」

《沙河縣志》:「槐碑,在峰巒寺內,有二大槐樹,夾古碑一 通。」

《保安州志》:「槐鐘在桑園堡西門外,元帝宮墀植三槐。 明永樂間,廟祝懸鐘低枝,槐發數抱,嚙鐘至全沒。今 可見者二齒而已。」

《嘉興縣志》:「槐潭在縣北三十里相蕩之北。宋高宗南 渡時,有汴人王氏為宋承事公,隨輦南渡,築室于此, 手植槐于屋側,寄意三槐之義,故名。迄今數百載方 春則藤蘿鬱蔥,枝葉條暢焉。」 《濟南府志》:「王氏大槐,在新城縣署新街之西。相傳邑 善人王伍常于槐下作饘粥以飼饑者,人掛其笠于 槐纍纍如也。後夢滿樹」皆掛進賢冠云。孫曾以下科 第蟬聯,遂以「大槐王氏」名其族。

「唐槐」在嶽廟內延禧殿前,今枯。

靈槐在新泰縣治儀門內。元至元二年,縣省入萊蕪, 此槐遂枯。三十一年,復置新泰,此槐復榮。

《濟寧州志》:「槐隱園,刺史鄭真別墅,古槐一株,大可蔭 畝,嘯詠其下,因以名園。」

《汶上縣志》:「古槐在新橋驛內,宋文丞相有詩詠之,今 不存矣。」

《茌平縣志》:「靈槐在大成殿前,其上八柯盤旋如龍爪 之形,時有紫雲覆于上,每天陰則見之。」

《恩縣志》四女樹鎮,相傳有四女不嫁,孝養父母,共植 一槐,遂名其地。

《青州府志》:「臨淄矮槐亭,縣西南二十里郵亭處有古 槐十株,高五尺許。人傳宋藝祖未帝時過此,常掛袍 于上。蓋俗言不足道也。今人家園圃多有之。」

莒州署內有古槐,半體如枯槎,而根葉敷茂,相傳是 劉章手植。元時此樹尚存,今無可考。

《昌樂縣志》:「方山山半有池,池頭古槐一本,質古而堅, 作鼎彝色。相傳數百年物。」

《昌邑縣志》:「孫臏廟在縣西北瓦城村中有古槐二株, 老幹盤錯,枝葉俯垂,旋轉百結,有龍蟠雲繞之態。世 傳孫子擒龍曬袍處,謂之奇槐。」

《太原府志》:「開柵鎮聖母廟,乃軒轅宮人西陵氏,土人 以養蠶故祀之,莫知其始。內古槐一株,徑四圍,世傳 千有餘歲。正德間枯。至嘉靖再生。初腹空如磬,內盛 石子。再生後,內外堅實,若嫩樹然。」

《陽曲縣志》:「晉陽都城北有槐木,一日三榮三悴。」 《祁縣志》:「故縣即晉祁大夫奚食邑,在今縣治東南十 五里,有老槐一章,豐本臃腫,臞枝卷曲,祁人護之,有 過甘棠云。」

盂《縣志》:「聖槐在文廟東側,自建學來有之。脫殼數層, 上垂螺髻,枝環繞如虯。宋大觀碑覆其下,歷風雨兵 火不毀。」

城武村大覺寺,古槐一株,扶疏蒼老,根旁挺生小槐 三株,左右班列,如子侍母,亦一奇也。

《平陽府志》:「如意里戒定寺,古柏一株,其身五圍,根盤 處八圍,上有九枝,俱似龍形。中空處生一槐,大兩圍, 枝屈曲如蛇,盤旋於柏枝九龍之上,亦一奇物也。」 《汾陽縣志》:「仙槐觀在城隍廟之北。相傳其地有槐,枯 朽如刳舟。金皇統中,遇異人投藥其中,倏長茂如初, 故州人飾觀以仙槐名。今觀中他槐亦盛。」

《滎陽縣志》:「古槐在縣東三十里,盤根錯節,形極奇怪。 一枝西北垂地而起,勢如虯龍。高帝曾休息其下,繫 馬于此,因名繫馬槐。弘治間始枯。元人圖其形刻石, 而置于學宮儀門之東壁間。」

《彰德府志》:「涉縣有三槐,皆植自唐宋。一在固縣村,大 十數圍,枝幹扶疏,狀若虯龍。一在灘裡村,連數抱,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