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1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也。

一與九合為乾,則其數十,而十乃奇於天九之外,無 所致其用矣。「地道無成,而代有終」,又有在於是。是概 論九六之大凡,可以意討也。《河圖》之列,祗為經卦設; 今而并及於重卦之體用也。經卦重卦,無往而不;一 陰一陽,由奇耦之分合,以生始成終者也。

「一二三四而五」,同為生數一至四,其實體五,其虛用 也。「六七八九而十」,同為成數,六至九,其實體十,其虛 用也。「四象無五,八卦無十」,坦然明白矣。

四方各具十數,總而四十四隅各包五數,共為二十。 二十則四其五,而虛用者各居其半;四十則八其五, 而實體者兼會其全。故四象合八卦而總之則四十 也。五為立中之體而生,十為行中之用而成也。且五 分於成數,六七八九之內,皆陰數少而陽數多。陰固 偏,陽固正。五不得中而寄於四隅之偏;十合於生數, 一二三四之外,皆陽數少而陰數多,陰亦偏而陽亦 正。十各成中而居四方之正。然則正則中,中則正也。 五始既所以正位於虛用之中,十中又所以中立於 實用之外,皆所以為一陰一陽之中道也。由陰陽中 既復有陰陽,此體用中所以復有體用。虛實實虛,始 終終始,變化生成,相與為無所終窮者也;

又況五其五,而二十有五,亦天數也;六其五,五其六, 三其十,十其三,而三十,亦地數也。一且九,二且八,三 且七,而四且六之各十,與本數虛用之十,以之伍其 什,什其伍期,則大衍之數五十矣。而其兆始之一,寄 中之五,藏其用於無形之天,則又出乎五十十五之 外,大衍所不得而用也。又惡知「不用」之用,乃所以用 大衍者,以是見一陰一陽之謂道,參伍而錯綜之,凡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有以見 天下之賾,見天下之動,而知神之所為者,斯羲皇所 以則《河圖》而作《易》者也。孔子贊《易》,謂其至精至變,以 至於至神。吁!斯其至神者矣。

《河圖傳中》

天地之理,未始不有數行乎其中,然或有餘於數,不 足於數,唯其餘不足而為之中制,故雖陰陽奇耦之 數,有分有合,有虛有實,有進有退,有自然互相生成 之中道焉。「一陰一陽之謂道」者,陰陽分一以為天地, 上下合一以為乾坤,天地上下分為四方,而中無以 合,乾坤陰陽合為四時,而中有可分,是同一道也。 天地以形言,則南北為經,上天下地,而水火木金之 為形者,既可以圖而分,故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廣大 配天地也。陰陽以氣論,則東西為緯,乾陽坤陰,而冬 夏春秋之為氣者亦可以理而合,故曰「變通莫大乎 四時」,變通配四時也,於斯二者,無以異也。四方有中, 中無定體,而四象八卦以之立。四時有五,五無定著, 而四時八節以之行,孔子著《大傳》,不存《河圖》,而特存 天地之數者,示其有得於數,則圖在其中矣。

圖之數,「生以天一者、成以地六;生以地二者、成以天 七;生以天三者、成以地八;生以地四者、成以天九。」至 謂「天五地十」之生成,則何自而求哉?按圖索駿也。故 制五於八卦之虛中,猶可容其數;而制十於其中,則 無所容其數矣。是知數之有生有成,而不知其所以 生且成者,徒得其貌,而無以得古聖人之所以為天 地立心、為生民立極者,千載可為之長。《太息》則「古」猶 今也。

夫奇數皆天,偶數皆地。生以天者成以地,生以地者 成以天。其為天若地,特陰陽之進退出入,奇耦之體 用分合而已。《說卦》曰:「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 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大傳》曰:「參伍以變,錯綜 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變,孰能與於此?其曲盡乎至妙之用者, 《河圖》法也。

數始於一,而中於五,而終於十。中於五者,分其四之 偏;終於十者,合其八之正。蓋一之始,其全體無餘不 足,不可得而用,而獨得於中。既以其一寄生於五,遂 以其一奇成於十以終之。故四象有五,八卦有十,皆 有數而無所定其位。以五生其偏,以十成其正,而所 謂「一」者,遂莫知所尋,獨見於五,見於十之為中者,以 止齊焉耳。

故嘗求其所以然而莫之得適。記兒時於牧豎間見 所謂八格戲者,其局不過□中加十╳之文而已,時 極厭薄之,以為至鄙至賤,未嘗加之意也。不謂年踰 七十乃知其然,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終身由之而 不知其道」者,古之人豈欺我哉?蓋今之□即古之○, 今之五即古文之╳,今之十猶古文之十,而畫為十 ╳於□中,此十五之法,由之以有所見矣。況又十下 畫一,則土文之為中者,從可知已,故云「中土」也。其中 直筆之︱即可見南北為經,天尊地卑,天地設位;橫 筆之一即可見東西為緯,分陰分陽,陰陽成列。從而 ╳之,則四維之偏各得其均,四方之正亦隨以定。其 氣之互進互退,交相生成,率由五與十以立中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