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1 (1700-1725).djvu/120

此页尚未校对

衍為十圖,其第五圖即《洛書》,第六圖即地數三十圖, 而東西南北易位,以仰承五圖,陽順轉,陰逆轉也。彼 蓋以陰陽家三白飛宮之例,布十於九,抽添而求之 爾。五六天地之中數,五為天心,縱橫八面,皆三五之 數;六為地心,縱橫八面,皆三六之數。其餘八圖則不 能縱橫八面皆合,不若五六兩圖之自然。今只以天 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各為一圖,見得《河圖》乃其全 體總圖也。天數二十有五圖,自然金火易位。地數三 十圖,自然水土易位。天數圖自然缺十,故《洛書》言疇, 則自一至九。地數圖自然缺一,故《洛書》言用,則自二 至十。邵子所謂陰無一,陽無十也。《河圖》者,五行之全 體,至《洛書》入用,必有易位處,以見造化發用即如此。 卦爻變動處,占者於此取用焉。天用莫如金火日月 是也,地用莫如水土「山川」是也。陰陽家「水土同生申 旺子」,亦是《河圖》《洛書》中已具此理。書不盡言,圖不盡 意。上官氏十圖,以地數圖易置四方之位,如測景占 象,以天地盤逆順相求,不如但以天數、地數為正面 圖,天數圖即《洛書》也。

《易中兼有河圖洛書》

《易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中。蓋兼取於 圖書矣。後儒直以《易》為河圖,範為《洛書》,遂使圖書體 用二致。至謂伏羲得其圖,禹得其書;至謂《洪範》中幾 十字為龜文,固哉,其言圖書也,如《大傳》所謂「參伍以 變,錯綜其數」,乃夫子發明《洛書》之數。參者三而數之, 伍者五而數之,錯者交而互之,綜者總而絜之,即《洛 書》之數,而易用之以變;易所以成天地之文、定天下 之象者也;故聖人於《易》,以圖書並言之;

明王褘集

《洛書辯》

《洛書》,非洪範也。昔箕子之告武王曰:我聞在昔,鯀垔 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𢌿洪範九疇,彝倫攸 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 敘。」初不言《洪範》為《洛書》也。孔子之繫《易》曰:「河出圖,洛 出書,聖人則之。」未始以《洛書》為《洪範》也。蓋分圖、《書》為 《易》《範》,而以《洪範》九疇合《洛書》,則自漢儒孔安國、劉向、 歆諸儒始其說,以謂「《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 河,負圖其背,其數十,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 治水時,神龜出洛,負文其背,其數九,禹因而第之,以 定九疇。」後世儒者以為九疇帝王之大法,而《洛書》聖 言也,遂皆信之,而莫或辯其非。然孰知《河圖》《洛書》者, 皆伏羲之所以作《易》,而《洪範》九疇,則禹之所自敘,而 非《洛書》也。自今觀之,以《洛書》為《洪範》,其不可信者六。 夫其以《河圖》為十者,即天一至地十也。《洛書》為九者, 即初一至次九也。且《河圖》之「十」,不徒曰自一至十而 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位在北,故一與六皆居北, 以水生成於其位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位在南, 故二與七皆居南,以火生成於其位也。東西中之為 木金土,無不皆然。至論其數,則一三五七九,凡二十 五,天數也,皆白文而為陽、為奇;二四六八十,凡三十, 地數也,皆黑文而為陰、為偶。此其陰陽之理,奇偶之 數,生成之位,推而驗之,於《易》無不合者,其謂之《易》宜 也。若《洛書》之為《洪範》,則於義也何居?不過以其數之 九而已。然一以白文而在下者指為五行,則五行豈 有陽與奇之義乎?二以黑文而在左肩者指為五事, 則五事豈有陰與偶之義乎?「八政、皇極、稽疑、福極」,烏 在其為陽與奇?「五紀」、「三德、庶徵」,烏在其為陰與偶乎? 又其為陽與奇之數二十有五,為陰與偶之數二十, 通為四十有五,則其於九疇何取焉?是故陰陽奇偶 之數,《洪範》無是也,而徒指其名數之九以為九疇,則 《洛書》之為《洛書》,直而列之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足矣,奚必黑白而縱橫之積為四十五,而效《河圖》之 為乎?此其不可信者一也。且《河圖》《洛書》所列者數也, 《洪範》所陳者理也。在天惟五行,在人惟五事。五事參 五行,天人之合也。八政者,「人之所以因乎天也。五紀 者,天之所以示乎人也。皇極者,人君之所以建極也。 三德者,治之所以應變也。稽疑者,以人而聽於天也。 庶徵者,推天而徵之人也。福極者,人感而天應之也。」 是則《九疇》之自一至九,所陳者三才之至理,而聖人 所以參贊經綸,極而至於天人證應禍福之際,以為 治天下之法者也。其義豈在數乎?豈如《易》之所謂天 一地十者,中含義數,必有圖而後明,可以索之無窮, 推之不竭乎?漢儒徒見《易繫》以《河圖》與《洛書》並言,而 《洛書》之數九,遂以為九疇耳。審如是,則《河圖》之數十 也,伏羲畫卦,何為止於八乎?此其不可信者二也。先 儒有言:「《河圖》之自一至十,即《洪範》之五行,而《河圖》五 十有五之數,乃九疇之子目。夫《河圖》固五行之數,而 五行特九疇之一耳。信如斯,則是復有八《河圖》而後 九疇乃備也。若九疇之子目,雖合《河圖》五十有五之 數,而《洛書》之數乃止於四十有五。使以《洛書》為九疇, 則其子目已缺其十矣。本圖之數不能足,而待他圖 以足之,則造化之示人者,不亦既疏且遠乎?而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