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1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覺,朝廷為之廢務?殆仙子爛柯之說矣。所以《孟子》有 《盡信書》之歎。

《嬾真子》:淵明之為縣令,蓋為貧爾,非為酒也。「聊欲絃 歌,以為三徑之資。」蓋欲得公田之利,以為三徑閒居 之資用爾,非謂旋創田園也。舊本云:「公田之利,過足 為潤。」後人以其好酒,遂有公田種秫之說。且仲秋至 冬,在官八十餘日,此非種秫時也。故凡本傳所載,與 《歸去來》辭序不同者,當以序為正。

高郵老儒黃移忠彥和,僕幼稚常師之。嘗謂孟子「去 齊三宿而出,晝」讀如晝夜之晝,非也。《史記田單傳》後 載:「燕初入齊,聞晝邑人。」王蠋賢劉熙注云:「齊西南近 邑,音獲。故孟子三宿而出。時人以為濡滯。」

李百藥父與友陸乂等共讀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 之語,歎不得其事。百藥進曰:「《春秋》『鄅子籍稻』,杜預謂 在琅邪,客大驚,號奇童。」今按,《昭公十八年傳》:「『鄅人籍 稻』。注云:『鄅,妘姓國也。其君自籍稻。蓋履行之』。」《昭公十 八年經》書「『邾人入鄅』。注云:『鄅國,今琅邪開陽縣也』。」蓋 籍當呼為典籍之籍,謂履行之而記其數也。周之六 月,夏之四月,稻方生也。而徐陵以為刈,非矣。

《莊子》之《疏》,有可以大笑者。徐無鬼語武侯相馬曰:「直 者中繩,曲者中鉤,圓者中規,方者中矩。」謂馬步驟迴 旋,中規矩鉤,繩也。故東野後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 左右旋中矩,同一意也。《疏》乃以直為馬齒,曲為馬項, 方為馬頭,圓為馬眼,且世間豈有四方馬頭乎?故可 以一大笑。

《齊東野語》:「著書之難尚矣。近世諸公多作《考異》、證誤、 糾繆等書,以雌黃前輩,該贍可喜,而亦互有得失,亦 安知無議其後者。」程文簡著《演繁露》,初成,高文虎炳 如嘗假觀,稱其博贍。虎子似孫續古時年尚少,因竊 窺之。越日,程索回元書,續古因出一帙,曰《繁露》詰其 間多文簡所未載,而辨證尤詳。文簡雖盛賞之,而心 實不能堪。或議其該洽有餘,而輕薄亦太過也。雖溫 公著《通鑑》,亦不能免此。若漢景帝四年內日食,皆誤 書于秋夏之交,甚至重復書楊彪賜之子于一年之 間,至朱文公修《綱目》,亦承其誤而不自覺。而《綱目》之 誤尤甚。唐肅宗朝直脫二年之事,又自武德八年以 後至天祐之季,甲子並差。蓋紀載編摩,條目浩博,勢 所必至,無足怪者。劉義仲,道原之子也。道原以史學 自名,義仲世其家學,摘歐公《五代史》之訛說,為《糾繆》 一書,以示坡公。公曰:「往歲歐公著此書初成,荊公謂 余曰:『歐公修《五代史》而不修《三國志》,非也。子盍為之 乎』?」余因辭不敢當。夫為史者,網羅數千百載之事以 成一書,其間豈無小得失邪?余所以不敢當荊公之 託者,正畏如公之徒掇拾于先後耳。《揮麈錄》云:「蜀人 吳縝初登第,請于文忠,願預官屬,公不許,因作《糾誤》」, 豈別一書邪?

人各有好惡,于書亦然。前輩如杜子美不喜陶詩,歐 陽公不喜杜詩,蘇明允不喜揚子,坡翁不喜《史記》,王 克作《刺孟》,馮休著《刪孟》,司馬公作《疑孟》,李泰伯作《非 孟》,晁以道作《詆孟》,黃次伋作《評孟》,若酸鹹嗜好,亦各 自有所喜,非若今人之胸中無真識,隨時好惡,逐人 步趨而然者。且以孟、揚、馬遷、陶、杜異世,遇諸名公,尚 有所不合,今乃欲以區區之文,以求識賞于當世不 具耳目之人,難矣哉!後世子雲之論,真名言也。 《書微子》篇曰:「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孔註:「父 師,太師、三公,箕子也;少師,孤卿比干也。」《史記殷紀》乃 云:「紂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與太師、少師謀,遂去。 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剖比干 心。箕子懼,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太師、少師乃 持其祭器奔周。」《周紀》又云:「紂殺比干,囚箕子,太師疪, 少師強抱其樂器奔周。」又《宋世家》:「微子數諫,紂弗聽, 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于太師少師。箕子披髮, 佯狂為奴。比干諫,紂剖其心,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 遂行。」註:但云「時比干已死」,而云少師者,似誤。蓋三處 皆以太師,少師非箕子、比干,獨《周紀》明言太師名疪, 少師名強。《漢古今人物表》亦有太師疪、少師強,殊與 孔《註》不合。然二子同武帝時人,何以見異而言不同 歟?及蘇子由作《古史》,乃用安國之說,劉道原作《通鑑 外紀》,則又從《史記》之言,二公必各有所見故耳。 《瑯嬛記》司書鬼「曰:長恩除夕,呼其名而祭之,鼠不敢 囓,蠹魚不生。」

《學齋呫嗶》:群書注疏解說,多有奇語異事,不可忽略 看過。如鄭氏《月令注》引《農書》曰:「上上冒橛,陳根可拔, 耕者急發。」又引《孝經說》曰:「地順受澤,謙虛開張,含泉 任萌,滋物歸中。」此數語甚奇。又如董仲舒救日食祝 曰:「炤炤大明,纖滅無光,奈何以陰侵陽,以卑陵尊?」見 於《周官太祝》注。又漢司徒府有大會殿,亦云百官朝 「會殿」,見於《周禮朝士槁人》注。又漢瓚槃,見於《周官·典 瑞》注。此皆史事而見於經注。蓋鄭元、干寶皆漢人,故 引用與今云云,皆漢事也。至如經事而見於史注,則 《前漢志》舜修五禮五樂,顏師古注謂《尚書》「五禮五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