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1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學,嘗講道于台之上蔡書院,䇓從而受業焉。自《六經》 《語》《孟》傳註以及周、程、張氏之微言,朱子所嘗論定者, 靡不潛心玩索,究極根柢。有《經說》及文集行世。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蘭溪人。其先本劉氏,後避吳越 錢武肅王嫌名,更為金氏。履祥幼而敏睿,父兄稍授 之書,即能記誦。比長,益自策勵,凡天文、地形、禮樂、田 乘、兵謀、陰陽、律曆之書,靡不畢究。及壯,知向濂、洛之 學,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基則學於黃榦,而榦 親承朱熹之傳者也。自是講貫益密,造詣益邃。嘗謂 「司馬光作《資治通鑑》,祕書丞劉恕為《外紀》,以記前事, 不本於經,而信百家之說,是非謬於聖人,不足以傳 信。自帝堯以前,不經夫子所定,固野而難質。夫子因 魯史以作《春秋》,王朝列國之事,非有玉帛之使,則魯 史不傳而書,非聖人筆削之所加也。況《左氏》所記,或 闕或誣,凡此類皆不得以辟經為辭。」乃用邵氏《皇極 經世曆》、胡氏《皇王大紀》之例,損益折衷,一以《尚書》為 主,下及《詩》《禮》《春秋》,旁採舊史諸子,表年繫事,斷自唐 堯以下,接于《通鑑》之前,勒為一書二十卷,名曰《通鑑 前編》。凡所引書,輒加訓釋以裁正其義多儒先所未 發。既成,以授門人許謙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微言懿 行,宜後王所當法。戰國、申、商之術,其苛法亂政,亦後 王所當戒。」則是編不可以不著也。他所著書,曰《大學 章句疏義》二卷,《論語孟子集註考證》十七卷,《書表註》 四卷,謙為益加校定,皆傳於學者。天曆初,廉訪使鄭 允中表上其書於朝,學者稱為「仁山先生。」

許謙,字益之,金華人。數歲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 授《孝經》《論語》,入耳輒不忘。稍長,肆力於學,立程自課, 取四部書分晝夜讀之,雖疾恙不廢。受業金履祥之 門,於書無不讀,窮探聖微,雖殘文羨語皆不敢忽,有 不可通,則不敢強,於先儒之說有所未安,亦不苟同 也。讀《四書章句集註》有《叢說》二十卷。《讀詩集傳》有「《名 物鈔》八卷,《讀書集傳》有《叢說》六卷。其觀史有《治忽幾 微》,倣史家年經國緯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 秋九月。又有《自省編》,晝之所為,夜必書之。其他若天 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貨刑法、字學、音韻、醫經術數之 說,亦靡不該貫。旁及釋、老之言,亦洞究其蘊。又嘗句 讀九經、《儀禮》及《春秋》三傳,於其宏綱要領,錯簡衍文, 悉別以鉛黃朱墨,意有所明,則表而見之。其後吳師 道購得呂祖謙點校《儀禮》,視謙所定不同者十有三 條而已。謙不喜矜露,所為詩文,非扶翼經義,張維世 教,則未嘗輕筆之書也。世稱為『白雲先生』。」

陳櫟,字壽翁,徽之休寧人。生三歲,祖母吳氏口授《孝 經》《論語》輒成誦。五歲入小學,即涉獵經史。宋亡,科舉 廢,櫟慨然發憤,致力于聖人之學,涵濡玩索,貫穿古 今。嘗以謂有功于聖門者莫若朱熹氏。熹歿未久,而 諸家之說往往亂其本真,乃著《四書發明》《書傳纂疏》 《禮記集義》等書,亡慮數十萬言。凡諸儒之說有畔於 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所 未備者,復為說以補其闕。於是朱熹之說大明於世。 延祐初,以科舉取士,鄉闈中選,不復赴禮部,教授於 家櫟所居堂曰定宇,學者以定宇先生稱之。卒年八 十二。揭徯斯誌其墓,乃與吳澄並稱曰:「澄居通都大 邑,又數登用於朝,天下學者四面而歸之,故其道遠 而章,尊而明。櫟居萬山間,與木石居,而足跡未嘗出 鄉里,故其學必待其書之行天下乃能知之,及其行 也,亦莫之禦。是可謂豪傑之士矣。」世以為知言。 胡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人。父方平。一桂生而穎悟, 好讀書,尢精於《易》。方平嘗著《易學啟蒙通釋》,一桂之 學出於方平,得朱熹氏源委之正。宋景定甲子,一桂 年十八,領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遠近師之,號 「雙湖先生。」所著書有《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本義》《啟蒙 翼傳》《朱子詩傳附錄》《纂疏》《十七史纂》,並行於世。 同郡胡炳文字仲虎,亦以《易》名家,作《易本義通釋》,而 於朱熹所著《四書》用力尢深,作《四書通》,學者稱「雲峰 先生。」

《黃澤傳》。澤字楚望,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為志。 蜀人治經必先古注疏,澤於名物度數,考覈精審,一 宗程、朱,作《易》《春秋》二經解、《三禮祭祀述略》。夢夫子手 授,所較六經,字畫如新,由是深有感發,始悟所解經 多徇舊說為非是,乃揭六經中疑義千有餘條,以示 學者。於是《易》《春秋傳》注之失,《詩》《書》未決之疑,《周禮》非 聖人書之謗,凡數十年苦思而未通者,皆渙然冰釋, 各就條理。故於《易》以明《象》為先,以孔子之言上求文 王、周公之意為主,而其機括則盡在《十翼》。作《十翼舉 要》《忘象略》《辯同論》。於《春秋》以明《書》法為主,其大要則 在考覈《三傳》,以求向上之功,而脈絡盡在《左傳》。作《三 傳義例考》,筆削本旨。又作「元年春王」《正月辨》《諸侯娶 女立子通、考》《魯隱公不書即位義》《殷周諸侯禘祫考》 《周廟太廟單祭合食說》《丘甲辯》,凡十餘通。又作《易學 濫觴》《春秋指要》,示人以求端用力之方。其于禮樂,則 謂鄭氏深而未完,王肅明而實淺,作《禮經復古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