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1 (1700-1725).djvu/89

此页尚未校对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焉」者,此備陳五 行相生之數耳。且五行雖有成數,未各相合,則亦未 有所從而生矣。故「天一與地六,合而生水;地二與天 七,合而生火;天三與地八,合而生木;地四與天九,合 而生金;天五與地十,合而生土。」伏犧而下,但乘其數, 至黃帝始名。原闕乙、丙丁也。今眾賢以一陽生為水 數,二陰生為火數,三陽生為木數,四陰生為金數,五 陽生為土數。原闕說強配之也,則非天地自然之數 也。至於以微著為漸者,亦非通論,何哉?且以堅固言 之,則土不當後於金也;以廣大言之,則火不當後於 水也。蓋五行之質,各稟自然,偶合而生,相因於數。微 著之論,實非經旨矣。又若十一月一陽生,為奇數者, 謂天一動乎《坎》之中也;五月一陰生,為偶數者,謂地 二動乎《離》之中也;以六月二陰生為偶數。則未知所 出之宗也。

《龍圖龜書論上》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春秋緯》云:「河以通乾 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 有九篇,《洛書》有六篇。」《書正義》曰:「《洛書》九類,各有文字, 即是書也。而云天乃錫禹如此。天與禹者,即是《洛書》 也。《漢?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犧繼天而王,河出圖則而 畫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錫洛書法而陳洪範」是也。穎 達共為此說。龜負《洛書》,經無其事。《中候》及諸緯,多說 黃帝、禹、湯、文、武受圖書之事,皆云龍負圖,龜負書。緯 候之書,不知誰著,通人討覈以為偽,起哀、平者也。前 漢之末,始有此書,不知起誰氏也。以前學者必相傳 此說,故孔氏以九類是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文 從一至九,禹見其文,因第之,以九類陳而行之,所以 常道得其次敘也。言禹第之者,以天神言語必當簡 要,不應曲有次第,丁寧若此,故以禹次而第之也。然 大禹既得九類,常道始有次敘,未有《洛書》之前常道 所以不亂者,世有澆淳,教有疏密,三皇以前,無文亦 治,何止無《洛書》也。且不知《洛書》本文,計天言簡要,必 無次第之數。上傳云「禹因而次之」,則孔氏以第是禹 之所為,初「一曰」等二十八字,必是禹加之也。其「敬用」、 「農用」等三十八字,大劉及顧氏以為龜負也,小劉以 為「敬用」等亦禹所第,敘其龜文惟有二十字,並無明 據,未知孰是,故兩存焉耳。詳夫眾賢之論,多背《經》書 之旨,觀其大法凡九類,蓋是禹敘《洛書》,因而第之,遂 著成法,則是非神龜負書出於大禹之時也。何以明 其然?略試論之,箕子曰:「在昔鯀垔洪水,汨陳其五行, 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 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則不載神龜負 圖之事。惟孔氏注稱天與禹,《洛書》神龜負文而出,列 於背,有數至九也。諸儒更演載天書言語字數之說, 後乃還相祖述,遂以禹親受《洛書》而陳九類。且經無 載圖書之事,惟《易·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此蓋仲尼以作《易》而云也,則知《河圖》《洛書》出於犧皇 之世矣。乃是古者河出龍圖,洛出龜書、犧皇闕二字畫 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闕二十五字文王作《卦辭》,周 公作爻辭,仲尼輔之十翼,《易》道始明。觀今龍圖,其位 有九,四象八卦,皆所包韞,且其圖縱橫皆合天地自 然之數,則非後人能假偽而設之也。夫龍圖呈卦,非 聖人不能畫之;卦含萬象,非聖人不能明之。以此而 觀,則洛出《書》,非出大禹之時也。《書》云「天錫禹九疇」者, 蓋是天生聖德於禹,誠明《洛書》之義,「因第而次之,垂 範後世也。今《河圖》相傳於前代,其數自一至九,包四 象八卦之義,而兼五行之數。《洛書》則惟五行生成之 數也。然犧皇但畫卦以垂教,則五行之數未顯,故禹 更陳五行而顯九類也。今諸儒以禹受《洛書》,書載天 神言語,陳列字數,實非通論,天何言哉?聖人則之,必 不然也。」或曰:「未可,敢」質於經。且堯任九子,各主其一, 九疇之數,九子之職也。至農用八政,司空司徒之官, 唐虞世設之矣。協用五紀,羲氏、和氏已正之矣。斯則 非俟禹受《洛書》之後設其官也。且夫天垂象,見吉凶, 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天象則闕六十字「《雖 韞》其義。」非至聖不能明之。闕二字《河圖》《洛書》,非羲皇不 能畫之;卦合其象,非文王不能伸之;爻象之興,非周 公不能著之。故仲尼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又曰 「天生德於予」,則知天生睿哲於聖人,默究乎幽賾,是 謂「錫之」也。故《仲虺之誥》曰「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 之謂也。且孔氏以箕子稱「天乃錫禹九疇」,便謂之洛 出龜書,則不思聖人云「河出圖,洛出書」,在作《易》之前 也。又唐法九疇,唐虞之前已行之矣。而云禹受《洛書》 之後,始有常道次敘,不曰誣之者乎?

《論下》

《春秋緯》曰:「《洛書》六篇。」孔氏云:「《洛書》,神龜,負文而出,列 於背,有數一至九。」今代之所傳龜書,惟總五行生成 之數,未知孰是。略試論之,《春秋緯》言《洛書》六篇,則與 五行九疇之數不偶,亦未明其義。孔氏云:「《洛書》有數 一至九」,謂書之九疇,自一五行至五福六極之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