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成其德。凡二端盡之矣,何暇考韻。雖然,余竊憫 「幼于」之意,而稍著其用世。毋以元之例覆瓿可也。
按獻翼自序昔人謂古之文章自合律度未主音韻然音韻之正皆本之諧聲有不可易者尚書賡歌五子之歌仲虺之誥佑賢輔德伊訓聖謨洋洋洪範歲
月日時皆韻。《周禮量銘》祭侯文,鄭注,「如某之言某也」 之類,皆韻。《禮記曲禮》「將即席」,《禮運》「後聖有作」,《樂記》子 夏對樂、孔子閒居五起,皆韻。鄭注寓韻與《周禮注》同。 然則《周易象》《小象》《雜卦爻辭》,孰非韻耶?信乎聖人之 聲為律也。余所記憶為《易》音者三人,王肅、李軌、徐邈 《音譜》,則沈熊是《易》,未嘗無韻,惜其書不存,無由考證。 焦贛《易林》,法古爻辭,無不韻者。揚雄《太元》擬《易》亦韻, 以此言易韻可徵矣。韓愈《元和聖德詩》,與此日足可 惜,皆止用一韻,擬《史記龜策傳》而作。論者謂能讀龜 策,則能讀此詩,能讀此詩,則能讀張藉祭愈詩,韻可 弗知哉!至朱子注《易》有之,葉韻可見。又云:「今以韻讀 之」,良是。又云:「考上下韻亦不葉。」魏了翁云:「易經皆韻。」 然則宋儒讀《易》,又何嘗無韻耶?余學一先生之言,所 專羲經,竊注三《易》以解此經,而未得其讀也。再考毛 氏之學,如「弋言」「加」之,加葉「時」、「孤」二音,「其新」「孔嘉」之葉; 「宜俄」二音,如「反收」之,收葉「守」、「狩」、「寥」三音,「亨以」「騂」、「羲」之 葉。〈闕〉「翕」二音何?疑《易》韻之紛紛也。且秦漢以來,字書 未備,既多假借,而音無反切,平仄皆通用,如慶雲、卿 雲、皋陶、咎繇之類,庶可以讀《易》矣。予稍定其韻,廣引 證之門,舉胸臆之論所未喻者,以待來茲。噫安得如 沈約者,而賞王筠之辨雌霓哉?
葉良珮周易義叢十六卷
按良珮自序自漢至今專門易學不啻百有餘家或傳象數或明義理或推之互體卦變五行求其真有以見天下之賾之動得四聖人所不傳之祕者什無
二三焉。乃於百有餘家內摘取精要者,彙為是編,仍 以子朱子《本義》冠之端首,蓋以其兼明象占故也。至 若程《傳》則備書而不敢有所刪節,釐為若干卷。僭不 自量,輒綴測語附之章末,名曰《周易義叢》。用傳同好, 聊備千慮一得之採擇云。嘉靖二十六年秋九月。
熊過周易象旨決錄七卷
按過自序易之始終獨有象爾學者猥稱畫前易豈非祗以為異哉昔者聖人類萬物之情象其物宜物有萬不出陽陰奇偶之畫也是謂儀象故生八卦以
象吉凶。是故《易》者象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奚啻天 地風雷山澤水火哉?即陰陽消長盛衰之間,觀其所 乘,而吉凶大業莫能違也。樸斲風漓,後聖乃廣為之 象以開物,開而正名,當物因其自然,故曰「象者像也。」 象有數,故曰「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象有辭,故曰「彖 者言乎其象。」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是數與辭皆出 於象也。辭有吉凶悔吝,皆謂之象。吉凶者,得失之象 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彖》爻所同也。四者不為象而 為占,何其不察聖人之言耶?其所謂變化者,進退之 象也;其所為剛柔者,晝夜之象也。爻所獨也。異哉!後 世之說曰「此為象,此為占」,既又曰「戒占。」嘻,亦已支矣。 或又曰「此為意,此為言,為象為數」,豈不益甚哉。昔韓 宣子適魯,見《易》象,明古統彖爻為象也。「居則觀其象 而玩其辭」,居則本卦不變言,故曰「所居而安者」,《易》之 象。古為象,今為序,繇字誤也。「動則觀變玩占」,動謂之 卦,故曰「所變而玩爻之辭」,亦緣字誤,轉變為樂矣。得 其不變者則占彖,得其變者則占爻,辭皆象也,象皆 占也,占皆象也,又可分象占哉?有不得其說者,則曰: 有占無象,象在占中;有象無占,占在象中。嘻!支矣。是 故《易》非獨言與數,其意亦皆生於象而已,故得稱象 之意,象之言,象之數。書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立象 盡意,則辭可略矣。今大象旨者,猶為因辭求象之道 耳。是故有一卦之象,有一爻之象,自其變者觀剝《彖 傳》曰「觀象。」觀也者,觀卦也。二陽之卦,剝五所自變也, 一卦論變之例也。《蒙》六五童蒙之吉,巽以順也,巽者 巽卦也,五變則上體巽,一爻論變之例也。在《履》而當 夬位曰「夬《履》」,在《兌》而當剝位曰「孚《剝》。」《否》九五稱「大人」 與《乾》同,《中孚》九五稱《攣孚》與《小畜》同,此四爻者皆曰 位,正當兼取兩卦相當之例也。《歸妹》以恆,用恆之道, 以初三易位者也。《乾》九四乾之《小畜》,《小畜》之中又有 《兌》、離,故曰「革」,是變之又變也。《萃》六三,上巽三五互一 卦之例也。《泰》六五,《歸妹》中四爻互二體之例也。雜物 撰德,非其中爻不備之謂也。於是而正名百物亦足 矣。商瞿始受《易》孔子。瞿所為學,今即無知者。史稱瞿 後有數家,皆以象數為宗,而王同始為書,丁寬、服生 皆著象數篇,亦以費氏廢矣。惜哉!王弼尚名理,隋興 遂為中原師。邢恕等益欲忘卦棄畫,王濟有言:「弼所 誤者多,何能頓廢先儒?」濟言是矣,然本先儒自《淮南 九師》,虞、荀、崔、陸之徒,煩瑣猥曲,億而時獲,非能盡合 卦爻陰陽之義。顏氏《庭誥》乃云馬、陸得其象數,此亦 耳食,何異李鼎祚《集解》及《釋文》《詩》、二禮、《春秋義疏》《後 漢書》《文選注》?康成說往往散見,朱子發、郭子和、丁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