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難讀家君授受之際,頗欲更定編集,以程子朱子《易 傳本義》合為一書而未能決。乃筮之遇師之坤,於是 尊《經》以統傳而不失于古,訂《傳》以附經而且便于今, 合程朱《傳》義之全采,諸家註釋之要𠊨,幸供檢閱參 校之職,久已成書,不敢私于一己,負笈閩關,謀繡諸 梓,庶幾家傳而人誦之。

按楊士奇跋易會通十四卷元鄱陽董真卿季真輯五經先儒所論著者易最多而精義悉具此書至於經傳古今之辨先儒傳授之詳披卷瞭然可為易書

「集大成」者也。

《易傳因革》
一卷

按真卿自序朱子以伏羲易文王易孔子易當分為三等又曰易自伏羲至伊川自成四樣因而推之由伏羲始畫八卦以來歷代聖賢經傳注解其所因所

革,何啻三等四樣之不同哉!姑據師授及其聞見,敘 其大概,列于編首。非唯使讀《易》者不惑于古今之同 異,且知程朱子之因革,則于愚所主定者,庶無大過 矣。

丁易東周易象義十卷

按易東自序易者文王所繫六十四卦之名蓋以變易取義周國名也以其文王所繫故曰周易所以別夏殷也上古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八各生八故

止於六十四卦,其卦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序,而 重卦亦然,如今先天橫圖耳,未有《易》之名也。夏曰《連 山》,商曰《歸藏》,雖首艮、首坤之不同,然皆止以下卦為 貞,上卦為悔,故箕子《洪範》但云「占用二」耳。至文王始 以六十四卦取大衍之數,所得七、八、九、六為陰陽、老、 少之分,而一卦又可變六十三,併其不變之一為六 十四,而四千九十六卦,於此具矣。後世有謂伏羲八 卦,文王六十四者,此也。或謂《先天圖》已六十四,遂以 謂文王六十四者為非。不知伏羲八卦雖重為六十 四,止是八各生八,而文王又以六十四卦各變為六 十四,而成四千九十六也。以九六為變,故謂之《易》。然 文王雖以九六為變,止有卦辭,未有爻辭。蓋不變則 用本卦之辭,變者但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如朱子 《啟蒙》三爻之變之占,而卦辭交錯成四千九十六耳。 至周公始於三百八十四爻,各繫以辭,其間不變者, 全變者,三爻變者,雖因文王之舊,而一爻、二爻、四爻、 五爻變者,各用爻辭為占,大略如朱子《啟蒙》之法焉。 若夫子《十翼》,特即伏羲兩體,文王卦辭,周公爻辭,以 義理發明之耳。至漢儒作《易林》,又以一卦之變六十 四者,各立爻辭,遂有四千九十六,繇是又因周公《爻 辭》推廣之也。雖漢儒之作,不可與文王周公之《易》並 論,然其由簡而詳,亦可以知古今之變也。若將《易林》 各以兩爻交錯四千九十六,上,復加四千九十六,則 《啟蒙》所謂「累至二十四畫成千六百七十七萬七千 二百一十六變」者,亦可推焉,於以見《易》道之無窮矣。 今此始乾坤,終《既濟》《未濟》者,蓋文王之序。但文王《彖 辭》、周公《爻辭》,合各自為書,而併為一者,蓋周公不敢 自為書,特補文王所未備耳。古之書載以竹簡,以周 公之《爻辭》合文王之《彖辭》,則簡冊重大,故分而為二, 以上下別。然其分上下,亦有義焉,非苟然也。經者,貫 簡之繩之名,蓋繩為經,簡為緯也。古人或作上篇、下 篇者,蓋篇以簡言,經,以其貫簡之繩言也。《易》上下經 古既為二卷,通孔子所傳十篇為十二卷,至費直分 《彖》《象》二傳,附于經辭之後,以便學者,今《乾卦》是也。後 人又附《爻》《象傳》文於當爻「之下,今《坤卦》以下是也。」近 世呂微仲嘗正之為十二篇,晁以道又正之為八篇, 皆以《經》《彖》《傳》《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為次。呂氏伯 恭又更著為《經》二卷,《傳》十卷。其十卷之序,《彖上傳》一, 《彖下傳》二,《象上傳》三,《象下傳》四,《繫辭上傳》五,《繫辭下 傳》六,《文言傳》七,《說卦傳》八,《序卦傳》九,《雜卦傳》十,合王 肅本朱子《本義》用之。吳斗南又謂「《說卦》三篇,漢初出 於河內女子,今止存其一,而又有《繫辭》上下二篇。夫 《繫辭》者,文王之經而非傳也。」意後人以其間推明《繫 辭》之指,目之《歟》,要之,即所謂《說卦》上、中篇,而今所謂 《說卦》者其下篇耳。乃合夫子《彖》《大象》各為一卷,而以 《小象》分上、下,為《繫辭傳》;以今《繫辭》合《說卦》為《說卦》三 篇,南康馮氏謂其說近是而從之。然《彖》《象》依《本義》而 分為二,故《上》、下二經外,《十翼》之序《彖》上一,《彖》下二,《象》 上三,《象》下四,《文言》五,《說卦》上六,《說卦》中七,《說卦》下八, 《序卦》九,《雜卦》十。此說固似有理,但改《繫辭》為《說卦》,尚 有可疑,而置《文言》於《繫辭》之前,則不可易,故今從其。

序而繫辭傳之名則仍依本義云 按後序易變易也六十四卦一乾之變也三百八十四爻一初九之變也太極動而生陽乾之初九也動極而靜乾之用

九也。靜而生陰,《坤》之初六也。靜極復動,《坤》之用六也。 分陰分陽,迭用剛柔,而《易》之變,不可勝窮矣。太極之 動,《乾》而已矣。動極而靜,乃有《坤》焉,得《乾》之初九者,《復》 也。變而為一陽者六焉,得《乾》之初九與九二者,《臨》也。 變而為二陽者十有五焉,得《乾》之初九以至九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