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舉不同者何事,因風詳諭,此等處正好商搉也。道理 無形影,唯因事物言語,乃可見得。是非理會極子細, 即道理極精微,古人所謂「物格知至」者,不過是就此 下工夫。近日學者說得太高了,意思都不確實,不曾 見理會得。一書一事,徹頭徹尾,東邊綽得幾句,西邊 綽得幾句,都不曾貫穿浹洽。此是大病,有志之士尤 不可以不深戒也。

《答胡季隨》

「熹杜門,衰病如昔,但覺前日用力泛濫,不甚切己,方 與一二學者力加鞭約,為克己求仁之功,亦粗有得 力處也。《易傳》且熟讀,未論前聖作《易》本指,且看得程 先生意思,亦大有益,不必更雜看。大抵先儒於《易》之 文義,多不得其綱領,雖多看亦無益。然此一事卒難 盡說,不若且看程《傳》道理,卻不錯也。」所諭文定專治 《春秋》,而於諸書循環誦讀,以為學者讀書不必徹頭 徹尾,此殊不可曉。既曰「文定讀《春秋》徹頭徹尾」,則吾 人亦豈可不然。且又安知其於它書,少日已嘗反復 研究,得其指歸,至於老年,然後循環泛讀耶?若其不 能,亦是讀得《春秋》徹頭徹尾有得力處,方始泛讀諸 書有歸宿處。不然,前輩用心篤實,決「不如今時後生 貪多務得,涉獵無根也。前書鄙論,更望熟究。」其說雖 陋,然卻是三四十年身所親歷,今日粗於文義,不至 大段差錯之效,恐非一旦卒然立論所可破也。若如 來諭,不能俟其徹頭徹尾,乃是欲速好徑之尤,此不 可不深省而痛革之也。熹於《論》《孟》《大學》《中庸》一生用 功,粗有成說,然近日讀之,一二大節目處,猶有謬誤, 不住修削,有時隨手,又覺病生。以此觀之,此豈易事? 若只恃一時聰明才氣,略看一過,便謂事了,豈不輕 脫,自誤之甚耶!呂伯恭嘗言:「道理無窮,學者先要不 得有自足心。」此至論也,幸試思之。《南軒文集》方編得 略就,便可刊行,最好是奏議文字及往還書中論時 事處,確實痛切,今卻未敢編入。異時當以《奏議》自作 一書,而附《論事書尺》於其後,勿令廣傳。或世俗好惡 稍衰,乃可出之耳。

《易傳》明白無難看處。但此是先生以天下許多道理 散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中。將作《易》看,即無 意味;須將來作事看,即句句字字有用處耳。《詩六義》 本文極明白,而自注疏以來汨之,如將已理之絲重 加棼亂。近世諸老先生亦殊不覺,不知何故如此。中 間有答潘恭叔問,說此甚詳,可更扣之,當見曲折。蓋 不如此,即六義之名無所用之,當時自不必分別,祇 益紛拏,無補於事也。近修《詩說》,別有一段,今錄去,大 概亦與前說相似,恐或可參照耳。學問大頭緒固要 商量,而似此支節合理會者亦不為少。未得面論,徒 增耿耿。

《答呂伯恭》

趙卿所刻《尹論》甚精,鄙意卻于跋語有疑,不知趙守 扣其說否?蓋尹公本是告君子之言,今跋但以誨人 為說,恐不類耳。又云:伊川出《易說》七十餘家,不知伊 川教人果如此周遮否?語次試為扣之為幸。

《答呂伯恭別紙》

新刻小本《易傳》,甚佳,但籤題不若依官本作《周易》。程 氏傳,舊嘗有意,凡經解皆當如此,不以「傳先乎經」,乃 見尊經之意,漢晉諸儒經注皆如此也。後見朋友說 晁景迂亦有此論,乃知前軰意已及矣。今日又得景 迂語解,亦有好處,大抵北方之學,終是近本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