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七十九卷目錄

 易經部總論五

  宋朱子大全集答林栗二則 答曹建 答程洵 答鄭仲禮 答張敬夫

  答楊元範 答王伯禮 答林熙之 答陳亮 答吳仁傑二則 答王子合三則 答吳宜

  之 答劉君房 答孫自修 答方賓王 答呂祖儉 答趙彥肅二則 答虞大中 答鄭

  可學 答王遇 答程可久 又答虞大中 答方士繇 答潘謙之 答李宗思 答李伯

  諫二則 答丘子野 答林久德 答林至 答林彥謀 答江默 揲蓍說 易取象于物

  辨 論林黃中易

  朱子語錄易綱領 作易

經籍典第七十九卷

易經部總論五

宋朱子大全集

《答林栗》

又見《易圖》,深詆邵氏「先天」之說。舊亦嘗見其書,然未 曉其所以為說者。高明既斥其短,必已洞見其底蘊 矣。因來并乞數語剖擊其謬,又大幸也。

邵氏先天之說,以鄙見窺之,如井蛙之議滄海而高 明,直以不知而作斥之,則小大之不同量,有不可同 年而語者。此熹之前書所以未敢輕效其愚,而姑少 見其所疑也。示諭邵氏本以發明《易》道,而于《易》無所 發明,熹則以為《易》之與道非有異也,《易》道既明,則《易》 之為書,卦爻象數皆在其中,不待論說而自然可睹。 若曰道明而書不白,則所謂道者恐未為得道之真 也。不審高明之意果如何?其或文予而實不予,則熹 請以邵氏之淺近疏略者言之。蓋一圖之內,太極、兩 儀、四象、八卦,生出次第,位置行列,不待安排而粲然 有序。以至于第四分而為十六,第五分而為三十二, 第六分而為六十四,則其因而重之,亦不待用意推 移,而與前之《三分》言者未嘗不脗合也。比之并累三 陽以為《乾》,連疊三陰以為《坤》,然後以意交錯而成六 子。又先畫八卦于內,復畫八卦于外,以旋相加,而後 得為六十四卦者,其出于天理之自然,與人為之造 作蓋不同矣。況其高深閎闊,精密微妙,又有非熹之 所能言者。今不知察,而遽以「不知而作」詆之,熹恐後 之議今,必亦猶今之議昔者,是以竊為門下惜之,而 不自知其言之僭易。

《答曹建》

喜近得蜀本呂與叔先生《易說》,卻精約,好看。方此傳 寫或未見,當轉寄也。

《答程洵》

來諭及《龜山易傳》,傳出時已缺,乾坤只有「草槁」數段, 不甚完備。《繫辭》三四段,不絕筆,亦不成書。此有寫本, 謾附去,然細看亦不甚滿人意,不若程《傳》之厭飫充 足。

《答鄭仲禮》

一別二十餘年,不復聞動靜,但中間得季隨所寄《疑 義》,獨賢者之言,偶合鄙意,而厄於眾口,不能自伸,初 不知其為誰何,既而乃知改名曲折,甚慰別後之思 也。茲辱惠書,益以為喜。比日春和,遠惟德履殊勝。熹 憂患衰朽,中間幾有浮湘之便,竟以病懶迂疏,不復 敢出。今又紛紛,度其勢終亦難動。每念吾敬夫逝去 之後,不知後來諸賢所講復如何?比得季隨書,又無 復十年前意象矣。歲月易失,岐路易差,無由相聚,痛 相切磨,千里相望,徒有慨歎耳!示喻讀《易》之說甚善。 向見敬夫及呂伯恭,皆令學者專讀《程傳》,往往皆無 所得。蓋《程傳》但觀其理,而不考卦畫《經》文,則其意味 無窮,各有用處,誠為切于日用功夫。「但以卦畫經文 考之,則不免有可疑者。」熹蓋嘗以康節之言求之,而 得其卦畫之次第,方知聖人只是見得陰陽自然生 生之象而摹寫之,初未嘗有意安排也。至於經文,亦 但虛心讀之,間略曉其一二,至有不可曉處,則便放 下,不敢穿鑿以求必通。如此,卻是看得有些意思,亦 嘗粗筆其說而未成也。至於畫卦揲蓍之法,則又嘗 有一書,模印以傳,名曰《啟蒙》,不知賢者曾見之否?今 以奉寄。試詳考之,復以見喻,幸也來喻。所謂「隱」者,豈 非麻衣之流乎?此乃偽書,向來敬夫雖不以其說為 善,然亦誤以為真希夷之師說也。其言專說卦畫,大 概似是。而其所以為說者,則皆瑣碎支離,附會穿鑿, 更無足取。如別紙所示數說,恐亦未免此病。此《大學 章句》一本并往,其間雖無元妙奇特之說,然皆是直 說聖門著實用功處。亦幸細觀,如有所疑,并以見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