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129

此页尚未校对

理也,故曰:『《易》有太極』,言即其動靜闔闢而皆有是理 也。若以『易』字專指已發為言,是又以心為已發之說 也。此固未當,程先生言之明矣,不審尊意以為如何?」 答吳獵云:「《易》之為義,乃指流行變易之體而言。此體」 生生元無間斷,但其間一動一靜相為始終耳。程子 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 道,其用則謂之神」,正謂此也。此體在人則心是己,其 理則所謂性,其用則所謂情,其動則所謂未發已發 之時也。此其為天人之分雖殊,然靜而此理已具,動 而此用實行,則其為《易》一也。若其所具之理,所行之 用,合而言之,則是《易》之有太極者。昨來南軒嘗謂太 極所以明動靜之蘊,蓋得之矣。來喻以不易變易為 未發,已發恐未安。試以此說推之,非惟見得易字意 義分明,而求仁用力要處亦可得矣。

答:呂祖儉云:「至靜之時,但有能知能覺者,而無所知 所覺之事。」此于《易》卦為純坤不為無陽之象,若論《復》 卦,則須以有所知覺者當之,不得合為一說矣。故康 節亦云:「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此至微至妙處,須 虛心靜慮,方始見得。懷一點偏主彊說意思,即方寸 之中先自擾擾矣,何緣能察彼之同異耶?

所云「未發不可比純坤而當為太極」,此卻不是小失, 不敢隨例放過。且試奉扣,若以未發為太極,則已發 為無極耶?若謂純坤不得為未發,則宜以何卦為未 發邪?竊恐更宜靜坐,放教心胸虛明淨潔,卻將《太極 圖》及十二卦畫安排頓放,令有去著,方可下語。此張 子所謂「濯去舊見,以來新意」者也。如決不以為然,則 某不免為失言者。不若權行倚閣為愈。不能如此紛 拏彊聒。徒費心力。有損而無益也。

以未發為太極,只此句便不是,所以下文一向差卻 「未發者太極之靜,已發者太極之動」也。須如此看得, 方無偏滯,而兩儀四象、八卦十二卦之說,皆不相礙 矣。

廖德明問「太極動而生陽」云云。先生答云:「『此段尤多 可疑,請且就《通書》太極體認,令此數項歷落分明,未 要添入《復卦》《震》《咸》性情』等說,夾雜得,都不明,不濟事 也。《震》《咸》尤無干涉性情之義,亦非是,須各自看乃佳。」 廖德眀問:「『動而生陽』,元未有物,且是如此動盪,所謂 化育流行也。『靜而生陰』,陰主凝,然後萬物各正性命。」 問:「『繼之者善』之時,此所謂性善;至『成之者性』,然後氣 質各異,方說得善惡。」先生曰:「此既謂之性,則終是未 可分善惡。」

董銖問:「陰陽若以推行言之,不過一氣之運而已,所 謂『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也。以闔闢言之,則有兩物,所 謂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也。既曰陰陽,又曰剛柔者,陰 陽以氣言,剛柔則有形質矣。此猶四象之有老少,亦 如以子午卯酉分言陰陽也。不知是否』?」答曰:「闔闢與 動靜無異,《易》中以對待言者自多,不必引此也。 陰陽」有箇流行底,有箇定位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便是流行底;「寒暑往來」是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便 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易》有兩儀,一是變易, 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對待底。如魂魄,以二氣 言之,陽是魂,陰是魄;以一氣言之,則伸者為魂,屈者 為魄。

太極中正仁義之說,玩之甚熟。此書條暢洞達,絕無 可疑。只以「乾元亨利貞」五字括之,亦自可盡。大抵只 要識得上下主賓之辨耳。

李閎祖問:「《太極圖》何以不言禮智而言中正?莫是此 圖本為發明《易》道,故但言『中正,是否』?」曰:「亦不知是如 何,但『中正』二字較有力。」

《太極傳》言「中正仁義」,「中仁」言用,「正義」言體,義便有裁 制一定之體。

或問「太極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之說。答曰:「中正仁 義,本無先後。此四字配金木水火而言,中有禮底道 理,正有智底道理。如《乾》之『元亨利貞』,元即仁,亨即中, 利即義,貞即正,皆是此理。至于『主靜』一辭,蓋是以正 與義為體,中與仁為用。聖人只是主靜,自有動底道 理。譬如人說話,必須是先沉默,然後可以說話。蓋沉」 默中便有箇言語底意思。

董銖問:「《太極圖》中言『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 何也?」先生曰:「中正仁義分屬動靜,而聖人則主于靜, 蓋正所以能中,義所以能仁,克己復禮義故能仁。《易》 言『利貞者,性情也,元亨是發用處,必至于利貞,乃見 乾之實體。萬物到秋冬收斂成實,方見得他本質,故 曰性情』。此亦主靜之說也。」

《太極圖》言「大哉易乎。」只以陰陽剛柔仁義。及言原始 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而止。人之生死。亦只是陰陽二 氣屈伸往來耳。

黃榦問:「向者先生說周子,康節說太極,只說二箇,《易》 中是說三箇。」曰:「也即是這箇。但周子與康節和陰陽 袞說,《易》中便抬起說。周子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 陰』。如言太極動是陽;動極而靜,靜便是陰。動時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