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馬融、鄭元、宋衷、虞翻、陸績、 姚信、翟子元。子元不詳何人為《易義》注內又有張氏、 朱氏,並不詳何人。

《謝萬》字萬石,東晉豫州刺史。

《韓伯》字康伯,潁川人,東晉太常卿。

《袁悅之》字元禮,陳郡人。東晉驃騎諮議參軍。

桓元字敬道,譙國龍亢人。

《卞伯玉》,宋東陽太守黃門郎。

《荀柔之》,宋奉朝請。

《徐爰》,宋大中大夫。

顧懽齊太學博士徵不起。

明僧紹字承烈平原人國子博士。

劉瓛字子珪,沛國人。齊步兵校尉,不拜。諡貞簡先生。 《七錄》云:「作《繫辭義疏》。」

自謝萬以下十人,並注《繫辭》。

為《易音》者三人:王肅已見前;李軌字洪範,江東人,東 晉祠部郎中、都亭侯;徐邈字仙民,東筦人,東晉中書 侍郎、太子前衛率。

右《易》近代梁褚仲都、陳周弘正並作《易義》,此其知名者。

宋鄭樵通志

《藝文略經類》

===

《易》
{{{4}}}

《連山》十卷。《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歸藏》三卷。「《商易》晉」薛貞注。

《三皇太古書》三卷。《柴霖傳》。

《連山》亡矣。《歸藏》唐有司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經》《齊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辭質,其義古。後學以其不文,則疑而棄之,往往《連山》所以亡者,復過於此矣。獨不知後之人能為此文乎?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 以周《易》較商《易》,則周、商之文質可知也;以商《易》較夏《易》,則商、夏之文質又可知也。三《易》皆始乎八,而成乎六十四,有八卦即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非至周而備也。但法之所立,數之所起,皆不相為用。《連山》用三十六策,《歸藏》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誠以人事代謝,星紀推移,一代二代,漸繁漸文,又何必近耳目而信諸,遠耳目而疑諸三皇太古書亦謂之三墳:一曰山墳,二曰氣墳,三曰形墳。天皇、伏犧氏本山墳而作《易》,曰《連山》;人皇、神農氏本氣墳而作《易》,曰《歸藏》;地皇、黃帝氏本形墳而作《易》,曰坤乾。雖不畫卦,而其名皆曰卦爻大象。連山之大象有八,曰君臣、民物、陰陽、兵象而統以《山》;《歸藏》之大象有八,曰《歸藏》,生動、長育、止殺而統以氣。坤乾之大「象有八,曰天、地、日、月、山川、雲氣」 ,而統以形,皆八而八之為六十四。其書漢魏不傳,至元豐中始出於唐州北陽之民家,世疑偽書。然其文古,其辭質而野,其錯綜有經緯,恐非後人之能為也。如緯書猶見取於前世,況此乎?且《歸藏》至晉始出,《連山》至唐始出,然則《三墳》始出於近代,亦不為異事也。

右古易。三部,十六卷。

《石經周易》十卷。

《今字石經易篆》三卷。

《一字石經周易》一卷。

按:石經之學,始於蔡邕始也。秦火之後,經籍初出,諸家所藏,傳寫或異,箋傳之儒,皆憑所見,更不論文字之訛謬。邕校書東觀,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乃自為書,而刻石於太學門外。後儒晚學,咸所取正。奈當漢之末祚,所傳未廣,而兵火無存,後之人所得者亦希矣。今之所謂《石經》者,但刻諸石耳,多非蔡氏之《經》。

右《石經》。三部,十四卷。

《周易》十卷。漢魏郡太守京房《章句》。

《周易》十卷。漢曲臺長孟喜《章句》,隋八卷,唐十卷, 《周易》四卷。漢費直《章句》。「費氏之學出於民間,不列 學官。至唐,其書始出。」

《周易》十卷。漢南郡太守馬融《章句》。

《周易》五卷。漢《荊州牧劉表章句》。

《周易》十卷。漢司空荀爽《章句》。

右《章句》。六部,四十九卷。

《周易傳》二卷。《卜子夏》:

《易傳》三卷。《漢·京房傳》吳陸績注

《周易傳》一卷。後魏關朗撰,唐趙蕤注。

《周易傳》三卷。唐陸希聲去彖象而自為辭,亦自注 「《周易外傳》二十二卷。」高定撰。

《周易言象外傳》十卷。宋朝王洙撰。

右傳。《注附》六部,四十一卷。

《周易》十卷。後漢大司農鄭元注隋九卷,唐十卷, 《周易》十卷漢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