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元二纁象陰陽,今本無此文,蓋後人附益者,多景迂。晁氏曰:唐張弧偽作。孫氏曰:「漢杜子夏之學。」 唐司馬氏曰:《七略》有《子夏傳》《七錄》六卷,或云韓嬰,或云丁寬。《中經簿》四卷。

馬端臨文獻通考

易經

丁寬《易》。

本傳:「景帝時,寬為梁孝王將軍,作《易說》三萬言,訓詁,舉大義授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

孟喜《易》。

本傳喜從田王孫受《易》,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

《京房易傳》四卷。

本傳「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壽字贛。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房用之尤精。」

《焦氏易林》十六卷。

說見占筮門

費直《易》。

本傳「直長於卦筮」 ,亡章句,後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

鄭康成《易注》。

《崇文總目》:「今唯《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合四篇,餘皆逸。」 指趣淵確,本去聖之未遠。

王弼《易注略例》《繫辭注》十卷。

晁氏曰:《上、下經》,魏尚書郎王弼輔嗣注,《繫辭》《說卦》《雜卦》《序卦》,弼之門人韓康伯注。又載弼所作《略例通》十卷。《易》自商瞿受於孔子,六傳至田何而大興,為施讎、孟喜、梁丘賀。其後焦贛、費直始顯,而傳受皆不明,由是分為三家。漢末,田、焦之學微絕,而費氏獨存。其學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凡以《彖》《象》《文言》等參入卦中者,皆祖費氏。東京荀、劉、馬、鄭皆傳其學,王弼最後,世或用鄭說,則弼亦本費氏也。歐陽公見此,遂謂孔子古經已亡。按: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 「悔亡」 ,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古經何嘗亡哉!陳氏曰:「自漢以來,言《易》者多溺於象占之學,至弼始一切掃去,暢」 以義理,於是天下宗之,餘家盡廢。然王弼好老氏,魏晉談元,自弼輩倡之。《易》有聖人之道四焉,去三存一,於道闕矣。況其所謂辭者,又雜異端之說乎?范甯謂「其罪深於桀紂」 ,誠有以也。

《連山》十卷。

《北史劉炫傳》:「時牛弘奏購求天下遺逸之書,炫遂偽造書百餘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錄上送官,取賞而去。後人有訟之,經赦免死,坐除名。」

《歸藏》三卷。

《崇文總目》:晉太尉參軍薛正注。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經》《齊母》《本蓍》三篇,文多闕亂,不可詳解。夾漈鄭氏曰:「《連山》亡矣。《歸藏》唐有,司馬膺注云云。」 按《連山》《歸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歸藏》《漢志》無之,《連山》《隋志》無之,蓋二書至晉、隋間始出,而《連山》出於劉炫之偽作,《北史》明言之,度《歸藏》之為書,亦此類耳。夾漈好奇,獨尊信此二書與古《三墳書》,且咎世人以其晚出而疑之。然殊不知毛氏《詩》《左氏春秋》、小戴氏《禮》與《古文尚書》《周官》六典,比之當時皆晚出者也。然其義理、其文辭,一無可疑,非二《易》《三墳》之比,不謂之「六經」 ,可乎?故今敘二《易》,不敢遽指為夏、商之書,姑隨其所出之時,置之漢之後、唐之前云。

孔穎達《正義》十四卷。

《崇文總目》:「唐太尉長孫無忌與諸儒刊定。宋朝端拱初,國子司業孔維等奉詔是正,其言主申王學」 云。

陳氏曰:其實非一手一足之力,世但稱《孔疏》耳。

《甘棠正義》三十卷。

《崇文總目》:「梁陝州大都督府左司馬任正一撰,孔穎達正義,申演其說。」

李鼎祚「《周易集解》十卷。」

晁氏曰:鼎祚唐人。集解經皆避唐諱,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馬融、荀爽、鄭康成、劉表、何晏、宋衷、虞飜、陸績、干寶、王肅、王輔嗣、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同、侯果、蜀才、翟元、韓伯、劉瓛、何妥、崔憬、沈麟士、盧氏、崔覲、孔穎達三十餘家。又引《九家易乾鑿度義》,所謂「蜀才」 者,人多不知。按顏之推云:「范長生也。」 其序云:「自卜商之後,傳注百家,唯王、鄭相沿,頗行於代。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易》之道豈偏滯于天人哉?而天象難尋,人事易習,《折楊》《黃華》,學徒多從之。今集諸家,刊輔嗣之《野文》,輔康成之《逸象》,以貽同好」 ,蓋宗鄭學者也。《隋書經籍志》所錄《易》類六十九部,今所有五部。